房地产行业研究周报:如何看土地市场“高热”的背后?
行业追踪(2025.3.9-2025.3.15)
市场热度客观提升,供给提质为主因
根据中指数据,2025年前2月,300城成交土地面积及规划建面分别同比-1.9%、-6.2%,规划建面同比下滑幅度更大,反映容积率均值较24年降低;土地成交总价2570亿元,同比+29.6%,土地成交均价9751亿元,同比+32.2%,平均溢价率11.1%,较24年同期+5.9pct25年开年以来,土地成交面积同比维持稳定水平,说明行业未延续类似24年的“总量层面快速缩量”,溢价率同步走高反映市场热度也在客观提升。背后驱动因素主要或包括1)外围库存去化承压,地方政府增加核心优质供给,增加土地出让收入;2)24年头部房企拿货较少,补货诉求较强;3)24Q4以来新房销售改善,企业投资信心企稳回升。
“高溢价”趋势短期延续,“卷产品”共识形成
分能级看,2025年前2月,300城土地成交总价分别占比21.9%、29.9%、48.2%(2024年全年分别为:11.4%、35.6%、53.0%);土地平均溢价率分别为14.8%、16.9%、3.0%,较2024年全年分别+9.3pct、+8.8pct、0.5pct。整体来看,25年前2月土地市场呈现的能级结构特征是:1)一线城市份额提升,符合房企聚焦核心城市的行业趋势;2)成交金额弹性高于面积弹性,源于对稀缺地块的竞争加剧;3)一、二线溢价率均值同步提升,反映土地
市场热度回暖具有一致性。对于“高流速”和“高价格韧性”的追求等共同带来了“高溢价”,且在房价拐点前该趋势短期或较难结束。同时“高溢价”或推动销售价格不断趋近于理论价格边界,而影响理论价格边界的因素包括:1)一二手价差;2)区位溢价;3)产品溢价等。其中产品因素因企业自主可控,故是企业竞争聚焦点。
关注具备经营杠杆及周转率优势企业
2025年前2月,房企权益投资金额领先的企业包括,华润置地、中国金茂、绿城中国、滨江集团、保利发展、建发房产、中海地产、招商蛇口、中国中铁、保利置业、越秀地产等。其中权益投资强度超过100%的包括:滨江集团(177%)、中国金茂(168%)、华润置地(132%)、绿城中国(121%)、中国中铁(114%)。我们认为在当前竞争环境下,具备持续高溢价拿地能力(仅确保合理利润即可)、具备产品溢价力、具备稀缺土地资源获取能力(城改旧改)的企业,方具备ROE持续改善的空间;现阶段应更关注经营杠杆和周转率具备优势的企业,企业间利润率差异或持续缩小。
3月新房、二手房同比增幅收窄
新房市场本周成交236万平,月度同比+0.34%,相较上月下降11.98pct;累计库存10557万平,二线、三线及以下去化加速,一线去化放缓。二手房市场本周成交235万平,月度同比+47.40%,相较上月下降34.96pct。3月3日-9日,土地市场成交建面459万平,滚动12周同比-18.99%;成交总额90亿元,滚动12周同比-24.33%;全国平均溢价率8.75%,滚动12周同比+4.81pct。
本周申万房地产指数+0.48%,较上周提升1.38pct,涨幅排名28/31,跑输沪深300指数1.11pct。H股方面,本周Wind香港房地产指数-0.50%,较上周下降4.26pct,涨幅排序9/11,领先恒生指数0.62pct;克而瑞内房股领先指数为-0.40%,较上周下跌3.35pct。投资建议:政治局会议表态“促进房地产行业止跌企稳”,基本面拐点或将近,增量政策预期持续。交易端,市场“底部共识”增强,“短线政策博弈+中长期估值修复”逻辑更加顺畅。配置方向上,我们建议优先考虑①非国央企受益于化债、政策纾困、需求改善等多重逻辑下的困境反转;②具备投资及改善产品优势的龙头房企独有的周期韧性;③区域型企业其城市基本面分化及市占率提升逻辑;④二手中介受益于存量交易景气度提升。其中,低估值优质非国企及地方型企业受益于融资、收储等政策的弹性空间或更大。
标的方面,建议关注1)未出险优质非国央企:龙湖集团、金地集团、新城控股、绿城中国、滨江集团等。2)地方国企:越秀地产、城建发展、建发国际集团等。3)龙头央企:中国海外发展、招商蛇口、保利发展、华润置地等;4)优质物管:中海物业、保利物业、华润万象生活、万物云、招商积余;5)租赁企业:贝壳(和海外组联合覆盖)。
风险提示:行业信用风险蔓延;行业销售下行超预期;因城施策力度不及预期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