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再保险行业分析

股票资讯 阅读:14 2025-03-30 14:34:27 评论:0

  2024年,直保公司保费收入整体实现较快发展,对再保险行业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再保险业务基于原保险合同展开,覆盖直保公司人身险及财产险全险种业务,直保行业的发展对再保险行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人身险行业方面,2024年,在预定利率持续调整的背景下,市场对寿险产品需求得到持续释放,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实现较好增长。2024年,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保持稳步增长,车险仍为最主要险种但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多元化产品策略为财产险公司业务拓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2024年,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0056亿元,同比增长5.7%;财产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6907亿元,同比增长6.5%。

  在直保业务发展推动加之保险业务风险分散需求持续增加的双重背景下,国内再保险行业保持发展态势;但受直保行业保障型产品增长乏力影响,2024年前三季度,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同时需关注业务规模扩大以及巨灾风险加大对其展业策略及业务准入风控带来的压力;再保险行业集中度高,头部效应明显。与国外相比,中国再保险行业发展较晚,但在经济增长和居民保险需求增长下,中国的再保险市场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2024年7月,曼福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获批成立,再保险市场的开发程度持续提高;截至2024年末,中国境内共有15家再保险公司,包括6家中资再保险公司及9家国际再保险公司的分支机构。2024年,在直保业务发展以及直保公司风险分散需求增加的双重背景下,国内再保险市场保持发展态势,再保险行业资产规模同比提升;截至2024年末,再保险公司资产规模达到0.8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1%。保费收入及赔付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受直保公司保障型保险产品增长乏力影响,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同时,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加之受极端天气事件、灾害事故频发等影响,个别再保险公司农险、巨灾险等相关险种赔付增加,再保险业务整体承保风险有所上升,其展业策略及业务准入风控面临挑战;2024年1—9月,再保险行业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841.73亿元,同比下降2.65%,共有8家再保险公司赔付率较上年有所上升。从市场竞争格局来看,再保险行业头部效应明显,市场集中度维持在较高水平,且头部再保险企业的排名相对稳定。截至2024年9月末,国内全部15家再保险公司中,分保费收入前5的再保险公司市场份额合计占比保持在76%以上,其中前2大再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市场占比在47%左右,市场集中度高。

  2024年前三季度,再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持续增长,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最主要投资类别,投资风险水平较低;得益于资产配置管理能力加强、资本市场回暖影响,再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水平较上年同期有所提升,但由于投资策略偏于稳健,叠加长端利率不断下行,整体投资收益水平仍弱于直保公司;在低利率环境持续、优质资产项目稀缺等背景下,未来投资收益实现面临一定压力。根据再保险公司公开披露信息显示,2024年以来,再保险行业在资产规模持续提升的背景下,资金运用余额保持增长。由于再保险业务的长尾特性,再保险公司对流动性需求更高,其权益类资产和另类投资资产的配置比例受到限制,投资结构仍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核心,其中又以中长期利率债和高评级信用债为主,整体投资风险水平较低。投资收益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在投资资产配置管理逐步加强、资本市场回暖影响下,再保险公司整体投资收益率水平较上年同期有所提升;但以配置债券资产为主的再保险公司未能充分获取权益市场反弹带来的额外收益,同时长端利率下行不断增加保险资金配置压力,再保险公司整体投资收益水平弱于直保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在15家再保险公司中,其综合投资收益率均低于保险行业均值7.16%,其中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最高为5.42%;考虑目前低利率环境持续、优质资产项目较为稀缺等因素,再保险公司未来投资收益实现面仍临一定压力。

  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再保险公司净利润同比有所上升但分化现象凸显,行业主要利润实现仍集中于头部再保险公司。利润表现方面,2024年前三季度,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带动投资收益显著增长,再保险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有所上升;14家再保险公司共实现净利润(不含曼福再保险)29.00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2.72%,其中11家再保险公司实现盈利共计39.66亿元,3家再保险公司共计亏损10.66亿元;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净利润共计22.52亿元,占全行业净利润的77.64%,头部聚集效应显著;而受极端天气影响,农业险赔付激增,叠加农资与劳动力成本攀升,致使中国农业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亏损规模最大,共计亏损10.3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5.79%。再保险行业分化效应不断凸显,头部险企市场份额稳固且行业利润占比较高,未来一段时间内行业分化效应仍将持续。

  2024年以来,在承保业务风险上升、资本市场波动以及内外源资本补充不足的情况下,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较上年有所下降,但整体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仍优于直保公司。偿付能力方面,2024年以来,由于巨灾再保险、责任再保险等领域承保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再保险公司业务规模持续扩大,导致资本消耗不断增加;再保险公司的盈利模式相对稳健,但内源性资本补充速度相对较慢,此外与直保公司相比,其外源性资本补充不足,2024年,再保险公司未发行资本债券以及进行股东增资,使其难以完全抵消业务扩展带来的资本消耗,偿付能力充足指标呈下降态势,但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仍优于直保公司,且显著高于监管红线。截至2024年末,我国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及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99.4%和139.1%;其中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及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54.2%和221.2%。

  2024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落实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为主要目标,相继出台各项保险监管政策,进一步完善保险行业监管制度体系,持续推动国内保险行业高质量发展。此外,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深度建设将扩大再保险市场空间,未来在再保险政策红利与需求红利释放下,再保险市场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2024年以来,监管机构继续保持审慎的监管态度,防范化解风险、保持保险业稳健运行将持续作为监管工作的重要主题,已发布的监管政策中涉及保险行业的比重明显加大,既体现了监管机构对保险业风险防控力度持续加大,亦反映出金融业改革发展重心将逐步向保险业转移;随着保险业监管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保险业有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为促进我国再保险业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于2023年正式启动上海再保险“国际板”,2024年8月发布《关于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将通过登记交易中心建设、外资机构准入路径优化和重点领域支持等,推动再保险市场体系建设;截至2024年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已集聚再保险公司4家、直保公司再保运营中心16家、经纪公司3家,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的深度建设或将促进国内再保险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成熟,加速再保险业双向开放的金融体系成型。


联合资信 金融评级一部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