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2025年4月月报:避险情绪下的银行理财应对
核心观点
3月份银行理财规模下降,但收益表现提升。因季末回表因素,3月末理财产品存量规模28.9万亿元,环比上月回落1.0万亿元;受益于3月债券收益率下行,理财产品收益提升,同时报价基准环比有所上行,2025年3月份银行理财规模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2.56%,回升明显。判断4月份随着存款回流理财,叠加当前产品吸引力逐步提升,判断4月份规模有望增长约0.8-1.2万亿元。
透过财报看理财,“增量不增收”现象明显。当前理财行业30万亿元体量高位震荡,结合部分银行披露了2024年理财业务相关的规模、手续费收入数据,从规模来看,2024年各家银行的理财规模普遍回升;但从收入来看,2024年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整体而言与去年基本持平,这表明理财规模增量难以弥补管理费率下行;具体原因在于:一是产品结构上以费率偏低的纯债产品为主,当下现金类理财产品管理费约5BP,纯债产品管理费约20BP,相关产品贡献中收不足;二是部分理财子通过他行(尤其农信体系)代销拓展渠道,相关代销过程中让渡了部分产品管理费率。下一步,为解决管理费贡献问题,需要着力拓展高费率和高分成的多资产产品创设,调整产品代销渠道分润模式等问题。
外部冲击加大,防守为先,对银行理财的跨市场联动与资产配置启示。建议结合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下大类资产表现进行资产价格冲击应对:疫情初期,股债负相关性增强,黄金与美元交替成为避险工具;疫情中后期,流动性宽松推动风险资产与避险资产同涨。本轮外部冲击对大类资产冲击或呈现出“恐慌抛售—政策救市—结构性复苏”三阶段特征,尤其是短期流动性占主导,现金胜过其他资产;而中期需要机构增持利率债、黄金、红利资产,以降低组合波动;后期重点布局受益于政策刺激的基建、科技等风险资产板块;关注贸易争端加强后的产业变革,如内需相关板块,权益资产将占优。对银行理财而言,建议资产与产品端布局:一是启动避险模式,优先配置存款和中短久期信用债;二是优化负债端管理,在无风险资产收益低、风险资产波动大的情况下,力推负债端成本下行,当下2.5%以上的报价基准仍然偏高;三是波动率下降后,择机发展多元产品体系,包括权益和跨境产品。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化、政策监管风险。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