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行业:关税政策倒逼国内半导体自主可控,看好半导体国产替代良机
美国关税政策将加速全球产业链“区块化”。特朗普政府近于4月2日推出"全面对等关税"政策,该政策在10%的基准关税基础上,针对贸易逆差较大的经济体加征额外关税,其中中国面临104%的综合税率(基准10%+额外10%+新增34%+再新增50%),中国台湾地区32%,泰国37%,欧盟20%,日本24%,韩国26%,印度27%。这一轮关税措施在覆盖范围、税率水平和执行速度上都远历史,我们预计关税政策会对全球制造业巨大影响。其中部分半导体产品,如逻辑芯片、存储芯片暂免关税,但配套材料(如载板、封装胶)加税推高整体半导体行业的制造成本。
中国半导体协会修改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利好射频/模拟芯片的国产替代。2025年4月10日,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通知》。通知指出,根据关于非优惠原产地规则的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这将加剧美国本土半导体公司,包括Intel、TI、ADI、Microchip、Skyworks、Qorvo、ONSemi等厂商出口至中国的成本。同时增强国内终端厂商选择国产供应链的决心,其中模拟/射频/FPGA的国产厂商半导体产品将更具性价比优势,以卓胜微为例,公司加速布局芯卓自建产线,推进供应链自主化趋势。
“区块化”贸易加剧全球半导体产业LocalforLocal趋势。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不断演变的当下,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海外大厂为避免关税影响,布局中国业务时可能更多采用Localforlocal(本地化生产以供应本地需求)生产策略。这一策略的转变意义重大,为本土制造企业带来明确的增量需求。国内市场以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作为国内晶圆制造龙头,正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增量突破,中芯国际目前正在加速12英寸晶圆产能的快速释放及本土化需求提升,同时加速国产设备替代。华虹半导体则聚焦特色工艺,在嵌入式存储、功率器件等核心技术平台突破,推动车规级产品批量供货,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结构性调整中抢占增量空间。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美国关税政策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影响较为有限,短期来看,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将面临压力。长期来看,关税的影响有可能带来下游需求复苏的推迟、相关订单的取消等情况,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的企业有望受益。建议关注国内半导体自主可控方向上市公司:龙芯中科、海光信息、寒武纪等,射频和模拟IC上市公司:圣邦股份、纳芯微、卓胜微、唯捷创芯等,国内半导体制造龙头: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新品放量不及预期的风险,全球市场关税政策不确定的风险。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