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周报:贸易冲突持续演绎,关注国产化进程
2025年4月11日,中国关税税则委员会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税率提高至125%,而且无豁免名单,至自4月12日起,进口关税已正式执行。根据医保商会数据,2024年中美医药贸易总额为341亿美元,其中中国从美国进口150.6亿美元。从进口美国医药产品类别来看,器械占了1/4,药品占了3/4,其中药品中血液制品与疫苗等体量最大。对比2018年中美贸易战,此轮贸易冲突,中国的产业链具有更强的韧性,在医药领域,中国的创新药和高端医疗设备均实现了出海突破。2022-2024年中国医疗器械进口额持续下降,国产化替代的趋势正逐步强化,对进口的依赖度降低。依靠国产和欧洲的稳定供应,我们仍可维持对美国医药产品的非豁免。在目前的高关税下,从美国进口的医药产品已经很难参与投标和医保谈判。未来贸易冲突缓解,双方愿意降低关税税率,也较难回到2024年之前的关税水平,国产化提升将是持续趋势。对于中国医药产品出口,目前中国对美国出口最主要是低值耗材、诊断试剂等,而且不在豁免附件中,而且短期内美国之外市场较难补充,中国企业仍需通过全球产业链的布局减少关税的影响。对于大部分的原料药和制剂都有豁免,美国在短期内无法重建上游供应链,加税将最终会由终端消费者承担。
2.受关税影响血制品供应格局将发生变化,国产替代有望加速
目前我国人血白蛋白和重组八因子均有从美国进口。其中,人血白蛋白是国内血液制品中最大的销售品种。据米内网统计,2023年,我国白蛋白销售快速增长至321亿元,提示终端需求稳健增长。我国人血白蛋白约60%为进口产品,存在较大进口替代空间。此外,主要用于血友病治疗的凝血因子类产品,有人血源性和重组因子两类,其中进口集中于重组凝血因子VIII(拜耳、辉瑞)和凝血酶原复合物(Octapharma)。受采浆规模影响,且由于国内外重组技术的突破,人凝血因子VIII的销售规模远低于重组因子VIII。据米内网统计,2023年,我国凝血因子VIII的销售额稳健增长到8.88亿元,重组凝血因子VIII的销售额达到25.6亿元,重组占比高达74%。美国是全球血浆的重要供应区域,据统计,其血浆供应量占全球使用量的约70%。虽然跨区域调浆或者协调欧洲产能供应可部分满足中国需求,但调浆对产品收率和成本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协调欧洲供应也会影响欧洲供应保障的稳定性。短期中国白蛋白市场供应有库存的支撑,生产企业和下游也在观望未来贸易关税的走向,但贸易关税较难回到2024年之前的水平。加征关税后美国血液制品的竞争力已下降,国内血制品企业面临量价齐升机遇,国产替代有望进一步加速。
3.科学仪器和试剂有望加速国产化
科学仪器是研究的基本工具,即使没有关税因素,美国也会加强对出口限制。实际在此轮中美关税冲突之前,2025年1月15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BIS)发布了一项临时最终规则(IFR),拟对某些科学仪器实施有针对性的出口管制,包括高参数流式细胞仪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等某些质谱设备。此轮加完关税之后,美国进口品牌在价格可及性上已大幅下降,虽然部分仪器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下游客户会被迫接受新价格,但对于已经实现国产化的仪器,替代进口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不仅是经济上,供应和服务可靠性也将是中国企业的重要优势。根据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公布的数据,近几年我国高端科学仪器整体进口率约70.60%,其中分析仪器的进口率超过80%,未来科学仪器的国产替代将从低端向高端逐步延伸。
4.创新药以知识产权出海,欧洲客户提供重要保障
2024年中国全年医药产品出口额1079.6亿美元,同比增长5.9%,其中原料药出口额429.9亿美元,同比增长5.1%,西药制剂出口额6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生化药出口额40.2亿美元,同比增长4.6%,医疗器械类产品出口额487.5亿美元,同比增长7.3%,对比因为集采和控费下滑的国内市场,出口无疑提供了重要的增量。从区域来看,欧盟(含英国)是中国医药贸易的第一大伙伴,其次才是美国,2024年对美国贸易额占医药总出口的的17.6%,东盟、一带一路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医药产品仍有巨大的需求。除直接商品贸易之外,专利授权是创新药出海的重要方式,首付款、里程碑和收益分成均以服务的形势体现,征税难度大。即使直接出口美国创新药,主要也是以原料的方式出口,制剂生产安排在美国,关税的影响冲击较小。即使未来美国针对中国创新药进行打压,中国创新药授权出海也可以选择和欧洲制药企业合作。根据Insight数据库,2024年受让方为欧洲占比达到26.7%,与美国差距正逐步缩小。自2025年以来,包括诺和诺德在内的等欧洲制药企业也先后与中国企业达成授权合作。
5.合成生物学为原料药应用拓展加持
自实行药品带量采购以后,仿制药的利润逐步趋向制造业水平,上游原料药产业受冲击影响较少,但向制剂下游延伸的战略已不能带来溢价。部分仿制药毛利率偏低,也难以承受上游成本上涨,制约原料药的价格弹性。基于市场空间和价格管控考虑,向非严谨医疗领域延伸,成为目前原料药企业拓展的重要方向。如联邦制药的青霉素产业链,目前主要拓展方向是兽用抗生素,2025年联邦制药与牧原股份合作的联牧兽药预计投产。兽用原料药下游紧扣养殖效益和需求,未来养殖效益好转,也有望带动兽用原料药爬坡。技术方面,合成生物学的应用突破,有效促进了产品品质的提升,如酒石酸泰乐菌素,凭借更高的质量,2025年4月,泰益欣生物以310元/千克领先于其他国内竞争对手。原来不可化学合成的化合物可以本实现生物合成。在新型烟草产业链中,凭借合成生物学的技术优势积累,目前已有金城医药等原料药企业实现了尼古丁的化学合成,可不受原料供给限制实现量产并出口。
6.零售药店行业拐点逐步确定,政策推动终端价值提升
根据中康药店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Q4,全国药店总数为700881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3%,但从季度两,2024年Q4,全国新开门店数为10719,而注销门店数达14114,净增长为-3395家,这是近年来全国药店总数首次出现季度环比负增长。2024年全年闭店数共计39228家,闭店率约5.76%,对比2023年的3.8%也有明天提升。竞争内卷,客流量下降是药店供给出清的重要因素,中小连锁在加速退出市场,2024年规模过亿连锁门店数暴跌12.6%。头部连锁药房上市公司也放慢了新开和并购的步伐,根据国药一致年报,2024年国大药房战略性地退出并关闭了1270余家直营门店。我们认为2025年行业出清的趋势仍将延续,全国药店总数需要逐步下降至60万家以内,单店客流才能回升至合理的利润水平。线下药店作为居民健康的重要服务终端,随着处方外流,其附加值也在逐步提升。2025年4月9日,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2部门近日联合印发《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方案提出推动电子处方在定点医药机构顺畅流转,满足便捷医药服务需求。
医药推选及选股推荐思路
中美贸易冲突有望加速医药国产化替代的趋势,同时创新药出海受贸易关税的影响较少,出海趋势将延续,维持医药行业“推荐”的评级,具体的推选方向和选股思路如下:
1)血液制品受进口关税影响,白蛋白和重组八因子格局变化,关注【派林生物】、【天坛生物】、【博雅生物】、【上海莱士】、【神州细胞】。
2)科学仪器和耗材加速国产化替代,关注【聚光科技】、【东富龙】、【纳微科技】。
3)零售药房行业拐点和政策推动,推荐【益丰药房】、关注【老百姓】、【一心堂】、【大参林】。
4)原料药产业升级,从尼古丁原料延伸至烟袋等终端产品,推荐【金城医药】,泰乐菌素价格变化,关注【鲁抗医药】。
5)关注合作出海和产品对外授权,技术平台价值凸显,推荐【益方生物】,关注【一品红】、【和铂医药-B】、【百奥赛图-B】、【复宏汉霖】、【加科思-B】。
6)减重和NASH领域差异化布局和对外合作出海,推荐【众生药业】,关注、【联邦制药】、【来凯医药-B】、【歌礼制药-B】。
7)关注国内biotech企业经营扭亏,内销上量和出海突破,建议关注【诺诚健华】和【信达生物】。
8)仿制药集采优化,转型类制药企业业绩趋势好转,关注【中国生物制药】、【石药集团】。
9)关注通用型CAR-T技术的突破和实体瘤CAR-T进入上市阶段,建议关注【科济药业-B】、【永泰生物-B】。
10)AI与器械相结合,竞争力提升,附加值增加,推荐【安必平】、【祥生医疗】,关注【鱼跃医疗】。
风险提示
1.研发失败或无法产业化的风险
医药生物技术壁垒高,研发失败可能导致不能按计划开发出新产品,无法产业化。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