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Ⅱ行业深度报告:中国人身险产品变迁历史与未来展望系列报告(一)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4-23 15:16:46 评论:0

  投资要点

  按照不同分类方法,人身险可以分为以下种类:1)按保障责任划分:人寿保险、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年金保险;2)按设计类型划分:普通型、分红型、投资连结型、万能型。

  40年间中国人身险产品历经多次变迁,从单一保障到多元保障+长期储蓄。

  1)简单寿险产品时期(1980-1998):自1980年国内恢复保险业务至上世纪末,中国保险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恢复初期的独家经营阶段,二是随后的三足鼎立阶段,三是初步形成保险市场阶段。1982年行业复业初期以简易人身险和企业养老保险为主。随着1992年代理人模式被引入中国大陆市场,个人产品开始出现。该阶段的人身险产品形态相对简单,主要是由于保险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有限,且保险公司产品开发和管理能力较低所致。1996-1999年期间,受存款利率连续下调影响,寿险预定利率上限由6.5%降至2.5%。我们认为,预定利率的连续下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范后续寿险保单利差损的不断扩大,但是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在低预定利率的背景下,简单人身险产品费率较之前有了大幅提高,价格提升从而降低了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2)新型人身险产品时期(1999-2012):受低预定利率影响,传统保障型寿险产品价格高企难以吸引客户,保险公司为了应对销售困难的局面,先后开发投连型、分红型、万能型等具备投资属性的新型产品以提高人身险产品吸引力。在此期间,人身险市场上新型险种赶超传统险种,成为人身险保费增长主要动力。截至2007年,新型人身险产品保费收入占寿险公司保费收入比例已高达69%。2008年经济危机叠加2009年保险新会计准则实施,使新型产品销售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分红险“一险独大”。与此同时,健康险得到快速发展,2009年至2013年健康险保费收入自574亿元增长至1124亿元,复合增长率18.3%。

  3)健康险和万能险更迭时期(2013-2019):①经济发展带来健康险刚需提升,加之2013年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提升至3.5%,使得健康险产品定价出现下降空间。环境变化+政策支持导致在2013-2019年间健康险年复合增长率达35.9%。②多项政策助力重疾险蓬勃发展,2014至2018年重疾险保费收入快速增长,重疾险年度新单保费收入由313亿元增长到106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5.7%,但2019年重疾险新单保费同比增速-5.9%,首次出现负数,重疾险销售出现了疲态。③结合线上渠道,抓住市场空缺,2016年众安保险推出的百万医疗险—“尊享e生”代表了百万医疗险火爆的开端,此后百万医疗险产品又多次迭代、升级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④政策与资本市场表现促进万能险迸发生机,但随后宝能系利用万能险资金对万科股权大额举牌的事件,加之政府出台“保险姓保,监管姓监”限制中短存续产品,监管层面再次回归严控风险的要义,使万能险产品由盛转衰。

  4)疫情后健康险、养老险、增额终身寿险、分红险等产品争相发展时期(2020年至今):①重疾险遭遇滑坡,面临转型升级挑战。②惠民保产品横纵向开花,目前已在多个城市覆盖落地并迭代升级,但有诸多痛点亟需解决。③百万医疗险产品仍是医疗险主流产品,但增长缓慢。2019-2023年,商业健康险保费从7066亿元增至9035亿元,而在增速上,则从2019年的29.7%降至2023年的4.4%。④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拉开第三支柱加速发展序幕。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基础框架:个人账户制+税收优惠政策。⑤资管新规重塑理财环境,监管屡次下调传统险预定利率,增额终身寿险在进入国内多年后迎来发展机遇。2014年,增额终身寿险在中介渠道出现;2015年增额终身寿出现升级产品,但仍不作为市场主流形态;直至2021年后,在多重因素的催化下,增额终身寿成为人身险市场主销资产类产品。⑥为了应对逐步加大的利差损风险,保险公司开始积极从产品层面转型,试图通过转型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来进一步压降负债成本。分红险发展开始迎来春天。

  风险提示:长端利率趋势性下行,权益市场波动,新单保费承压。


东吴证券 孙婷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