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研纳克(300797) 2024年年报点评:优化业务布局,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保障业绩稳健增长
钢研纳克(300797)
事件
公司4月17日公告,2024年实现营收(10.98亿元,+15.60%),归母净利润(1.45亿元,+15.37%),毛利率(46.84%,-0.02pcts),净利率(11.05%,+0.42pcts)。24Q4实现营收(3.76亿元,同比+15.39%,环比+41.88%),归母净利润(0.58亿元,同比+33.06%,环比+51.88%),毛利率(48.54%,同比+4.63pcts,环比+0.72pcts),净利率(14.25%,同比+2.44pcts,环比+1.97pcts)。
背靠钢研集团,深耕金属材料检测
公司由原钢研院(钢研集团)出资设立,专业从事金属材料检测技术研究,是我国金属材料检测领域的先行者,是该领域业务门类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测试研究机构之一,当前,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以高温合金为主的高性能金属材料领域,检测高温合金等高端金属材料业务约占公司整个金属检测业务的70%。公司拥有多个国家级检测中心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产品和服务主要应用于钢铁、冶金、航空航天、核电、新材料等领域,在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中承担材料检测等攻坚任务,形成了以北京总部为基地,青岛、昆山、成都、沈阳等实验室辐射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东北、华中区域的布局。
优化检测服务板块区域布局,业绩保持稳定增长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10.98亿元、+15.60%)及归母净利润(1.45亿元,+15.37%)均稳定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所处的金属材料检测领域整体态势良好,公司不断提升主营服务及产品技术水平,保持技术领先性与创新性,同时,公司持续推进检测板块全国布局,扩大服务半径。毛利率(46.84%,-0.02pcts)和净利率(11.05%,+0.42pcts)平稳波动。
从公司各实验室建设进展来看,2024年,公司在青岛、沈阳、德阳、西安、株洲、涿州等区域新布局检测项目均已获取CMA相关资质并投入运营或试运营。其中,沈阳实验室于2024年8月起全面承接黎明公司的检测业务,青岛实验室及添州实验室于2024年完成整体验收。
单看2024年四季度,公司收入(3.76亿元,+15.39%)保持增长,归母净利润(0.58亿元,+33.06%)大幅增加,毛利率(48.54%,+4.63pcts)创近五年同期新高。
激发创新动力,研发投入持续增加
公司2024年三费费率(25.77%,-1.27pcts)有所下降,其中销售费用率(12.26%,-0.74pcts)和管理费用率(12.99%,-0.71pcts)均小幅下降,财务费用率(0.52%,+0.18pcts)增加主要系利息收入减少以及汇兑损失增加所致。
公司持续强化科技创新,提高研发投入,研发费用(1.30亿元,+26.97%)和研发费用率(11.87%,+1.06pcts)均保持提高,同时,公司内部有设有研究院,拥有研发人员一百余人,为公司技术先进性提供保障。
加强存货管理,仪器库存大幅下降
从资产负债端来看,公司2024年应收账款2.94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43.58%,我们认为主要受到行业回款周期拉长所影响。公司实施精益化管理,优化存货结构,仪器交货期整体压缩了25.8%,存货大幅下降14.4%。从现金流量端来看,公司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2亿元,+47.86%)增加较多,主要系科研项目到款增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56亿元,+5.81%)有所增加,主要系处置固定资产增加。
金属材料检测应用广泛,市场空间较大
检测行业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金属材料检测应用领域广泛,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传统产业逐渐完成转型升级,除了钢铁、冶金、有色、机械等战略性基础资源行业,航空航天、船舶、轨道交通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催生了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的涌现,必然需要建立新材料标准体系、新材料测试评价及检测技术,为金属材料检测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环境、食品、石化等其他产业的持续拓展还将进一步扩大行业需求。除此之外,航空母舰、大吨位驱逐舰、航天大吨位火箭、民航飞机、核电站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发展也需要更高水平、更高效率的金属材料评价服务,检测行业总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投资建议
我们认为:
1)公司在金属材料检测行业内拥有较高地位,形成了以检测技术为平台、各检测相关业务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业务模式,可满足客户多种检测需求,在保持技术领先优势的同时,帮助客户节约成本,有利于与客户形成稳定合作关系,为业绩的稳定提供保障;
2)公司在全国布局的实验室已投入运营或试运营,有效扩大公司业务覆盖范围,提高检测服务与仪器生产能力,助力公司抢占市场;
3)公司布局业务和运营数字化转型,将有助于公司提质增效。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38亿元、16.44亿元、20.3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7亿元、2.26亿元、2.98亿元,EPS分别为0.46元、0.59元、0.78元,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20元,对应2025-2027年PE分别为43倍、34倍、26倍。
风险提示
公司品牌受损风险、核心人员流失风险、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下降风险等。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