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点评报告:一揽子政策的效能—由政策端至银行股的投资线索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5-08 13:22:09 评论:0

  5月7日,央行等三部门于国新办发布会介绍了新增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情况。其中央行从数量、价格、结构三大方向进行调控,共推出十余项措施,总体可概括为降准(普降50bp以及汽车金融、金租公司阶段降至0%),降息(政策利率0.1pct+结构性工具、公积金贷款利率0.25pct)和扩容扩量(新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5000亿元+原工具增量6000亿元)等。

  需求短期内尚待修复,关注数量型工具的长期效能

  2024年以来,各项会议多次提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2025年前四个月货币政策保持定力降准未至,于5月央行方调降准备金率50bp。此次降准更具新的意义及内涵:第一、降准意义在于维持宽信用预期:降准增强了商业银行资金供给能力(50bp降幅对应1万亿资金),但当前信贷增速放缓症结在需求端,银行冗余资金多另寻他路(配置同业资产及债券)。尽管短期对信贷增长效用有限,但长期来看,降准过程伴随着货币乘数的提升,即意味着从降准到宽信用的路径仍通畅,其信号意义延续了市场对信用宽松的预期。第二、降准内涵更具丰富性:一方面,汽车金融、金租公司此次准备金率阶段性降至0%,增强了相关领域(汽车消费、设备更新投资)信贷供给能力,使得数量型工具亦具结构性加成;另一方面,降准时点体现与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由于全年政府债发行前置,故此时降准弱化了Q2政府债供给高峰时资金面的波动。

  价格型工具兼具纾困意图,降息幅度有限但正当其时

  LPR多次调降后,各项贷款增速仍处低位,意味着对于居民企业而言,当前信贷价格并非是融资决策的决定性因素。此次政策利率(OMO)下调0.1pct,幅度虽有限但正当其时。一方面部分银行Q1重定价较为集中,故于Q1之后降息弱化了前期LPR调降下,重定价因素对资产端收益率影响,放缓了息差单季度的降幅;另一方面,美国加征关税影响初显,4月制造业PMI为49%低于荣枯线,对全年5%的GDP增速目标形成挑战,叠加3月CPI增速仍处负区间,居民收入预期及消费需求仍待提振。此刻降息,不仅普降了居民企业的融资成本,更向小微、受关税影响显著的企业精准传递了政策纾困意图,即当前海外冲击虽加剧,但国内政策有托底。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指导意义远超其总量作用

  相比于数量与价格型工具,结构性工具组合拳更超预期,整体包含了降息(普降0.25pct)、扩容(新设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与扩量(科创技改、支农支小再贷款均增3000亿元)三部分内容。截至4月末存续的9项结构性政策工具余额约5.9万亿元,占央行资产13%,尽管规模有限,但其对产业转型的指导意义远超其数量作用。过往商业银行信贷投向集中于房地产、融资平台等领域,尤其是部分区域银行已形成路径依赖。在结构性政策工具引导激励下,银行加大了对国家重大战略、政策导向产业的信贷投放,对公资产质量亦同步改善(原涉险房企及融资平台敞口下降)。

  投资建议:一揽子金融政策稳预期,银行兼具红利与复苏属性

  当前由政策端观察银行股的投资线索,更应关注政策长期的延续性及内涵,而并非短期净息差等指标小幅度的变化。一方面前期的不利因素正逐步减少,例如此次央行公布贷款增速(还原隐债置换后)超8%,即Q1化债拖累贷款增速约0.6pct,由于年内政府债发行前置,故后续季度化债影响将逐步减弱;另一方面当前我国政策以内为主同时保持定力,稳增长政策后手充足,伴随政策效能的积累及贸易谈判的推进,居民及企业端收入预期的波动有望修复,银行风险同步改善或推动估值持续提升。同时降息降准后无风险利率仍处于低位,以国有行为代表的红利类资产仍有性价比,此外国有行兼具拨备释放基础与拨备调节的能力,盈利增长具有较高确定性,当前30%的分红比例亦可稳定保持,故继续看好稳定股息的红利策略持续性,受益标的建设银行、农业银行。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增速下行,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等。


开源证券 刘呈祥,丁黄石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