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尺寸渗透加速,国产替代方兴未艾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5-15 09:42:46 评论:0

  核心投资观点:OLED的核心成长逻辑在于传统LCD技术替代+全局国产化加速+下游需求扩增。其一、纵观显示行业发展,技术迭代屡见不鲜,OLED凭借性能优势进入替代LCD黄金期。其二、OLED终端材料和设备长期受限于海外专利壁垒,近年国内企业在终端材料和蒸发源设备等方面不断实现“卡脖子”突围,可以窥见未来海外限制有望被逐步突破,全局国产化加速。其三、柔性显示、车载大屏等新场景迭出,下游多元化驱动OLED横纵双向渗透,横有小尺寸向中大尺寸铺开,纵有高端向低端渗透。此外,8.6代线带来的降本空间不容忽视,国内抢占8.6代线势必带动全产业链配套升级,产能优势背后或将伴随行业话语权向国内转移。未来,国内OLED的全球地位有望提升,局内企业也将受益于广阔的替代空间。

  1.显示技术不断迭代,OLED技术日渐主流化引领产业升级

  在折叠屏成为显示新增长点、车载屏幕与穿戴设备放量、显示屏尺寸扩大的背景下,OLED性能、成本等优势凸显,有望成为显示技术主流,迎来市场爆发。据GMI统计,2023年全球OLED市场价值为508亿美元,预计2024至2032年CAGR为13.7%。据DSCC预测,2023年至2028年间,ITOLED的需求预计将达到6000万台,CAGR高达46%。在年度显示设备投资中,OLED的比重2024年达到54%,2025年有望突破80%。未来,OLED投资增加、产能扩容和下游应用场景多元化将带来更高水准的技术要求,局内企业也将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中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强化自身竞争力,推动OLED行业的高速发展。

  2.OLED产业链全局国产化正当时,上游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整体而言,中游面板制造厂商积极扩建高世代产线,叠层OLED等新技术商业化进程加快,下游应用多元化将加速上游材料与设备国产化,提供需求增量。以发光材料为例,其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据QYResearch预计,2023年全球OLED发光层主体材料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5.3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33.0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1.6%(2024-2030)。OLED终端材料是当前国产替代的重点难点,核心专利技术一度被海外公司垄断,据群智咨询测算,2023年OLED有机材料(包括OLED终端材料和前端材料)整体国产材料市占率约为38%;前端材料占比较大为58%,终端材料国产化率低,其中终端材料中通用层材料为17%左右,发光层材料不足6%,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3.OLED在中大尺寸中渗透加速,下游需求端长期向好

  国内OLED面板产能持续释放,8.6代线成为新热点,据DSCC数据显示,2024年OLED设备投资中,第8代线占比已达52%,2025-2027年整体显示设备投资预测中,包括IT第8代OLED在内的OLED占比,2025年占比约70%,2026年约70%,2027年约100%。8.6代线通过扩大基板来提高切割效率,降低单位成本,其对于成本较高的中大尺寸而言意义重大。相较于当前主流的6代线,8.6代线的切割效率凸显,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以14英寸笔记本电脑为例,显示面板切割片数将增加106%,单位产品成本降低36.9%。另外,在渗透率已接近60%的小尺寸屏中,OLED还将继续朝中低端产品渗透。8.6代线扩产集中在中韩两国,三星和LGD扩产时间较为领先,国内京东方和维信诺凭月3.2万片的扩产规划后来居上,在未来中大尺寸对8.6代线基板需求不断扩增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的产能优势或将增强国内OLED行业竞争力。

  4.国内企业加速突破海外垄断,终端材料生产成为突破关键点

  材料在OLED生产成本中占比较大,约为23%,但长期受到海外垄断,国内企业近年来持续取得突破。OLED中间体及升华前材料生产已初步实现国产化,我国部分企业已进入全球OLED材料供应链,目前莱特光电、奥来德、万润股份等均已具备终端材料生产能力,未来国内企业发展前景广阔。

  建议关注

  OLED材料相关企业莱特光电、奥来德、瑞联新材、万润股份、濮阳惠成、飞凯材料、南大光电。

  风险提示

  下游面板厂扩产进度不及预期。

  技术迭代不及预期。

  原材料国内突破进度不及预期,依赖海外带来的“卡脖子”风险。

  客户依赖度较高所带来的风险。


华安证券 王强峰,刘天其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