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行业系列深度报告一:智能具身 创启未来纪元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5-19 08:00:41 评论:0

  引言:产业化拐点确立,三重驱动开启万亿赛道。人形机器人板块正从主题投资迈向成长投资,2025年有望成为全球量产元年。技术端,大模型突破通用性瓶颈,DeepSeek低成本训练范式加速AGI落地;产业端,特斯拉、英伟达、华为等科技巨头密集布局;政策端,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我们预计,2025年全球出货量将达万台级别,2027年特斯拉目标产能突破百万台,产业链长期成长空间打开。

  产业逻辑:AI赋能+巨头入局,三重驱动强化趋势。1)技术基座升级:非具身大模型实现任务分解与规划,具身大模型直接输出高频动作指令,AGI终极形态下机器人将具备单模型闭环、主动理解与强适应能力;2)场景成本突破:特斯拉Optimus将率先导入超级工厂,车端供应链复用推动售价降至2-3万美元,远期规模效应下成本有望进一步下探;3)政策密集催化: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具身智能纳入未来产业培育,地方政策围绕技术攻关、产业集群、应用示范三方面加码,形成“中央定调-地方落实”的立体支持体系。

  供给维度:全球产业巨头形成多维共振。1)特斯拉:2025年计划出货数千台,2027年目标百万台,硬件方案趋于锁定,复用汽车降本经验;2)华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聚焦“大脑”(多模态大模型)与“小脑”(柔性制造技术);赛力斯启动具身智能团队招聘;3)英伟达:构建三大机器人协同平台,形成“训练-仿真-部署”闭环,联合Figure、宇树等14家厂商推动通用机器人开发。此外,Figure AI、宇树科技、优必选等创业公司启动量产,小鹏、比亚迪等车企复用汽车供应链切入赛道,北京、上海等十余省市出台专项政策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协同创新与生态共建成为产业化关键驱动力。

  产品维度:确定性+高壁垒/高价值量为核心主线。1)感知层:六维力传感器通过精准力学反馈实现力控交互与平衡调节;触觉传感器向MEMS微型化/柔性化升级,电子皮肤技术加速突破;视觉方案中,特斯拉延续纯视觉路线,国内多采用3D视觉融合激光雷达提升环境建模精度;2)执行层:谐波减速器是旋转关节核心部件,行星滚柱丝杠是直线关节核心部件;无框电机与空心杯电机分别适配关节与灵巧手驱动需求。当前产业链高价值、高壁垒环节集中于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传感器、空心杯电机及MEMS触觉传感器四大方向,国产替代空间显著,具备技术卡位能力的厂商有望率先抢占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红利。

  投资建议: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产业奇点已至,应用端、成本端、软件端迎来三重突破,产业化关键瓶颈正在打开。推荐:1)供给维度:把握全球科技巨头、创业公司、汽车主机厂和产业政策的持续共振,看好特斯拉0-1产业化进程,小米、小鹏等强智能化主机厂在机器人领域布局,以及宇树、智元等下游需求确定性强的国内供应链;2)产品维度:综合价值量、国产化率及市场规模三维度,建议重点关注行星滚柱丝杠、六维力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低渗透率、高成长性赛道。

  建议关注:汽车零部件公司具有强客户卡位优势、强批量化生产能力,且主业产品与机器人具有高度相通性。汽车主机厂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机器人供应链与车端将有较高重合度。推荐汽配机器人标的【拓普集团、伯特利、均胜电子、双环传动、豪能股份、隆盛科技、银轮股份、富临精工、中鼎股份、地平线机器人、黑芝麻智能】。

  风险提示:AI技术发展不及预期、硬件降本不及预期、市场需求不及预期。


民生证券 崔琰,完颜尚文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