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行业点评:水冷系统:可控核聚变的“隐形千亿赛道”
可控核聚变招标3.2亿元大单。根据核聚变产业联盟2025年7月10日公告,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近期采购项目发布。根据业务需要,本次采购涉及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电源系统失超保护(FDU)开关设备、高电流密度Nb3Sn超导线、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PF磁体研制、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CC磁体研制、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磁体馈线研制、BEST设备水冷系统采购与集成,其中BEST设备水冷系统采购与集成占招标总金额72%。
可控核聚变已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密集期。根据先进能源材料梳理,当前中国在建14个主要项目的总投资规模达1362亿元。当前项目以规划阶段为主,表明未来3-5年是招标关键窗口期。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涵盖科研机构(中科院合肥所、清华、中核)、国企(新能、联创光电、中国聚变能)和民企(新奥、能量奇点、星环、瀚海聚能、诺瓦聚变、星能玄光)。
水冷系统在可控核聚变装置中属于低温与冷却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投入占比中,当反应堆正式商运时,维持稳定平衡的系统占比最高,达到25%,其后是低温装置和冷却水系统,占比约16%。当前我国在可控核聚变水冷系统中拥有较深技术经验,早在2017年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EAST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上百秒的稳态高约束运行模式,此系统功耗达13MW以上,功耗密度极高,考虑到空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水冷系统是其最佳的散热方案。高澜为此系统设计的水冷系统额定冷却容量高达13.12MW,相当于±11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换流站单套阀冷的冷却容量的两倍,是目前高澜做过的最大散热容量的冷却系统。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可控核聚变装置在运行中需同时维持等离子体与超导磁体的极低温环境(-269°C液氦温区),温控系统成为保障反应持续性与设备安全的核心环节。其技术壁垒高、需求刚性明确,且具备“科研先行+商业化延展”双重属性。当前可控核聚变温控技术主要分为液冷温控、低温制冷及特种冷却三大类。相关产业链公司主要包括高澜股份(300499):核物理实验温控技术积累深厚,参与EAST装置建设,液冷方案适配聚变堆热交换系统;雪人股份:兆瓦级氦气压缩机技术突破,为超导磁体提供稳定低温环境,已应用于国内聚变实验项目;兰石重装:氦冷固态包层技术验证于高温气冷堆,微通道焊接式热交换器适配CFETR项目需求。
风险提示:政策支持不及预期;融资、投资不及预期;技术瓶颈难以突破。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