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专题研究:支持性的政策在支持什么?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7-15 12:08:10 评论:0
  1、2023 年以来,中国经济呈现这样一种特征:实际经济增速(GDP)稳定在5%附近窄幅波动,但是价格因素呈现一路下行的态势,CPI 持续在0 附近波动,PPI 更是下探到负值区域,综合性的价格指标—GDP 平减指数从2023 年开始脱离正增长区域,连续多个季度落在负增区间。

      2、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实际GDP 的稳中有升并不是主要看点,我们更多的是受到名义增速的影响。比如名义GDP、企业营业收入、企业利润、名义工资增长等因素对于老百姓感受经济冷暖的意义更为重要。

      3、在一个总需求稳中有升,趋势上行的环境中,刺激生产供给,供需是可以匹配的,价格也不会受到明显的负面冲击,这样形成的结果就是产量增加,价格稳定(甚至有升),那么名义增速(名义GDP、营收、利润、名义工资)会提升,经济偏暖的感受度会好很多。但是在一个总需求回落的趋势环境中,继续加大生产供应,无疑会造成显著的供需失衡,产能过剩,即便产量稳定有升,但是会对价格产生显著的负向冲击,导致名义增速等因素迅速回落,社会的经济冷暖度感受会明显偏冷。

      4、如果一些刺激性、支持性的政策工具是直接作用于终端需求(居民消费需求),效果是好的,因为他在提升需求曲线。但是如果一些刺激性、支持性的政策工具更多的是作用于企业生产端,显然提升的是供给曲线,这反而会加剧供大于求的困境,更多的会反映为价格下行,加剧通缩的局面。

      5、在总需求趋势变化不同的环境中,如果假设“价格波动性强于产量波动性”、“利率工具对于生产端的刺激强于对于居民需求端的刺激”,那么一些支持性的政策会对最终的“经济冷暖度”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有必要甄别一些所谓支持性政策究竟在主要支持什么,凡是直接作用于居民消费端的政策效果会更好,例如居民补贴、消费券等等,凡是更多驱动生产端的政策效果可能会背道而驰。

      6、更倾向于将“反内卷”思路理解为主动性的调节压缩供给曲线,从而激发价格的弹性,改善经济的名义增速,从而提升经济回暖的社会感受度。如果我们的政策工具更多的作用于终端消费(真正提升需求曲线),或控制过剩的生产(真正调节供给曲线),那么价格的弹性将有望恢复,社会对于经济的冷暖度将明显改善、提升。

      风险提示:海外市场动荡,存在不确定性。 机构: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董德志 日期:2025-07-15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