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研究报告:25Q2固收+基金持仓 转债供不应求
股票资讯
阅读:5
2025-07-24 22:33:40
评论:0
业绩:转债助力固收+完成收益增强的使命2025Q2,类权益市场急跌之后快速修复,典型固收+基金均跑赢纯债基金。其中,转债基金尤为亮眼,整体表现甚至不逊于偏股型基金。从收益率中位数来看,作为转债高仓位策略代表的转债基金收益率处于较高水平,为3.52%。一级债基、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基金则分别为1.08%、1.24%、1.07%,而中长期纯债基金为0.96%,固收+产品完成收益增强的使命。
规模&仓位:转债被动降仓效应明显
从细分类型基金规模变化上看,常规分类(不含转债基金)当中,2025 年二季度,一、二级债基规模均明显增长,分别增加800、385 亿元至8487、8077 亿元。偏债混合基金规模保持平稳,灵活配置基金规模则小幅回落129 亿元。转债基金25Q2 环比下降36 亿元,规模来到948 亿元。主动转债基金25Q2 环比规模下降24 亿元至441 亿元。
从仓位来看,与一季度情况类似,常规类别基金转债仓位全面回调,转债基金仓位略有提升。2025Q2,一级债基转债仓位环比微降0.11 个百分点至8.54%。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基金转债仓位则继续明显下调,分别环比回落1.59、0.81 个百分点至10.63%、5.90%,不过,主动转债基金加大了转债投资力度,25Q2 环比提升0.64 个百分点至85.34%。
那么为何固收+产品转债仓位全面下调?其一,被动降仓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面对大量的申购需求和愈来愈贵的转债,管理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足够多且合意的标的去配置,只能退而其次持有现金等待更好的加仓机会。其二,此前在一季度为规避风险提前降仓的投资者,在二季度很难找到合适机会将仓位完全回补。其三,转债估值高企,转债市场最为常见的低价配置策略逻辑面临削弱,银行加速退出也使得底层配置策略容量受到约束。
个券配置:增配大金融,兑现新能源
公募基金重点加仓金融个券,以及周期消费领域的中低价权重标的。在减持幅度居前的品种中,银行等转债因面临退出被动减配,新能源等其他标的则以兑现行情为主。
转债策略:需求旺盛,保持做多姿态
转债依然值得保持做多思维,后续只要正股不出现趋势性走弱,当观察到转债市场因部分机构兑现造成估值波动时,反而是资金配置的机会。当然,转债估值的确触及历史最高位,波动程度势必有所增加,我们建议顺应当前市场特征,在宏观环境确定性改善之前,延续哑铃配置思路(以银行为代表的大盘底仓+政策博弈的内需板块+超跌的科技成长)。
风险提示
权益市场风格加速轮动;转债市场规则出现超预期调整等。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田乐蒙/董远 日期:2025-07-24
规模&仓位:转债被动降仓效应明显
从细分类型基金规模变化上看,常规分类(不含转债基金)当中,2025 年二季度,一、二级债基规模均明显增长,分别增加800、385 亿元至8487、8077 亿元。偏债混合基金规模保持平稳,灵活配置基金规模则小幅回落129 亿元。转债基金25Q2 环比下降36 亿元,规模来到948 亿元。主动转债基金25Q2 环比规模下降24 亿元至441 亿元。
从仓位来看,与一季度情况类似,常规类别基金转债仓位全面回调,转债基金仓位略有提升。2025Q2,一级债基转债仓位环比微降0.11 个百分点至8.54%。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基金转债仓位则继续明显下调,分别环比回落1.59、0.81 个百分点至10.63%、5.90%,不过,主动转债基金加大了转债投资力度,25Q2 环比提升0.64 个百分点至85.34%。
那么为何固收+产品转债仓位全面下调?其一,被动降仓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面对大量的申购需求和愈来愈贵的转债,管理人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足够多且合意的标的去配置,只能退而其次持有现金等待更好的加仓机会。其二,此前在一季度为规避风险提前降仓的投资者,在二季度很难找到合适机会将仓位完全回补。其三,转债估值高企,转债市场最为常见的低价配置策略逻辑面临削弱,银行加速退出也使得底层配置策略容量受到约束。
个券配置:增配大金融,兑现新能源
公募基金重点加仓金融个券,以及周期消费领域的中低价权重标的。在减持幅度居前的品种中,银行等转债因面临退出被动减配,新能源等其他标的则以兑现行情为主。
转债策略:需求旺盛,保持做多姿态
转债依然值得保持做多思维,后续只要正股不出现趋势性走弱,当观察到转债市场因部分机构兑现造成估值波动时,反而是资金配置的机会。当然,转债估值的确触及历史最高位,波动程度势必有所增加,我们建议顺应当前市场特征,在宏观环境确定性改善之前,延续哑铃配置思路(以银行为代表的大盘底仓+政策博弈的内需板块+超跌的科技成长)。
风险提示
权益市场风格加速轮动;转债市场规则出现超预期调整等。 机构: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田乐蒙/董远 日期:2025-07-24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