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益电子(688183) 服务器/汽车/通信三振,AI有望持续带动业绩增长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7-28 14:55:58 评论:0

  生益电子(688183)

  投资要点

  25H1业绩同比高增,高附加价值产品巩固竞争优势。公司紧抓行业发展机遇,持续优化产品结构、稳步推进产能布局调整,着力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进一步巩固了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优势,实现营业收入及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根据公司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的自愿性披露公告,2025H1公司预计实现营收36.5亿元-38.82亿元,同比增长84.98%-96.73%;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5.11亿元-5.49亿元,同比增长432.01%-471.45%。2025Q2公司预计实现营收20.71亿元-23.02亿元,同比增长90.21%-111.51%,环比增长31.09%-45.77%;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3.11亿元-3.49亿元,同比增长346.61%-401.03%,环比增长55.37%-74.30%。

  全方位、多层次优化升级服务器产品,24年相关营收占比约50%。根据TrendForce数据,2025年,在需求旺盛的有力推动以及产品平均售价较高等利好因素加持下,预计AI服务器细分市场的价值将攀升至2,980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AI服务器将占整个服务器行业总价值的70%以上,成为服务器行业的核心驱动力。公司积极携手多家知名AI服务器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在与行业客户紧密无间的沟通协作过程中,公司精准把握行业痛点,敏锐洞悉发展趋势,凭借在高端产品加工领域积累的深厚经验,公司对服务器产品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升级,已经成功开发包括亚马逊在内的多家服务器客户。2024年服务器产品在公司销售中的总占比一举跃升至48.96%,相关市场份额也大幅提升,为公司业绩实现大幅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与坚实支撑。鉴于AI产品市场需求呈现出持续迅猛增长的态势,公司仍将积极进取,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全方位提升技术实力,同时优化产能布局,扩充产能规模,以满足客户对高端产品日益增长的旺盛需求。

  持续加大汽车专线投入,辅助驾驶/动力电源/智能座舱等核心产品线订单稳步推进。汽车在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三大趋势下,汽车电子产品在整车占比中不断提高,汽车电子在传统高级轿车中的价值量占比约28%,在新能源车中则能达到47%-65%。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拉动汽车PCB的需求,根据Prismark数据,2024年汽车PCB市场增长1.7%,2023-2028F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4.7%。凭借在汽车电子领域所积累的雄厚技术实力与深厚行业经验,公司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外知名厂商的合作开发力度。目前,公司在智能辅助驾驶、动力能源以及智能座舱等核心产品线的批量订单正在稳步推进中。未来,随着汽车电子的快速升级,业界对PCB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端工艺被用于PCB生产制造中。面对这一趋势,公司将持续加大汽车专线的投入力度,力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

  AI拉动作用有望延续至2025年,800G高端交换机突破&卫星通信系列相关产品通过认证。2024年,RAN(无线接入网)市场预计全年下滑5%-8%。北美和亚太地区(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增长对全球RAN市场有一定支撑作用,但中国RAN市场在2024年呈现下降,预计2025年不会出现明显改善,因此全球RAN市场在2025年预计或将以低个位数的速度增长。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推进和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高速网络基础设施需求加速,网络市场在2024年实现增长。受益于人工智能产业强势拉动,增长动力有望延续至2025年。虽然行业增长疲弱,但公司凭借敏锐市场洞察力合理调整市场策略,推动通讯网络板块稳健发展,坚守战略定位,聚焦高端研发,积极寻找机会,与头部企业合作,在800G高端交换机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目前相关产品已经完成多家顶尖企业的认可,并陆续批量。同期,公司在卫星通讯领域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经过不懈努力,公司卫星通讯相关的系列产品已完成前期研发与测试工作,争取并通过了多家客户的产品认证,该类产品有望在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的目标,为公司在该领域的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25年至202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0.36/91.84/107.69亿元,增速分别为50.1%/30.5%/17.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33/13.24/16.50亿元,增速分别181.1%/41.9%/24.6%;对应PE分别43.3/30.5/24.5倍。考虑到公司依托在高端PCB研发和生产方面的优势,成功实施了服务器等领域关键项目的导入与认证,并实现多款产品的量产,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随着AI发展业绩有望持续增长,叠加汽车三化趋势拉动PCB需求,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加大及行业去库存水平不达预期的风险;行业变化较快及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进展不及预期;新建生产基地投产进度不及预期。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