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系列第八篇:育儿补贴落地:规模测算与经济影响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7-29 08:52:33 评论:0
  事件:

      据新华社7 月28 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标志着育儿补贴制度正式在全国范围内落地。

      核心观点:

      为减轻居民养育成本、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今年3 月中央已明确提出建立育儿补贴制度。本次印发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出台了国家基础育儿补贴标准,并设置央地共担机制,既确保了政策的普惠性和连续性,又能够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有助于这一长期制度的建立。根据国家基础补贴标准测算,每年发放的育儿补贴介于1000-1200 亿元,其带动的消费支出大约拉动社零增长0.14-0.2 个百分点。结构上,对低收入地区的消费拉动效果将更为明显,品类上以母婴用品/服务为主。

      点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标志着育儿补贴制度正式在全国范围内落地。今年3 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随后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研究建立育儿补贴制度”。育儿补贴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应对人口发展形势,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一环。

      本次出台的育儿补贴规模有多大?

      《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面向3 周岁以内的婴幼儿,每年发放3600 元国家基础育儿补贴。从2025 年1 月1 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 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至其年满3 周岁;育儿补贴按年发放,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对2025 年1 月1 日之前出生、不满3 周岁的婴幼儿,按应补贴月数折算计发补贴。

      按此标准计算,我们计算2025-2027 年三年每年发放的育儿补贴约为1200 亿元,此后稳定在1030 亿元。首先,针对2022-2024 年期间出生婴幼儿,国家按照应补贴月数折算发放补贴,我们根据当年的平均发放补贴金额乘以当年出生人口,计算出2025-2027 年三年内补发的补贴金额,分别为855 亿元、519 亿元、186 亿元。其次,针对2025 年之后出生的婴幼儿,补贴时间持续三年,每年规模为3600 元。对于出生人口的估算,考虑到未来出生率回升和育龄人口基数下降的共同影响,中性假设未来出生人口不变,保持在2024 年的954 万人。2025-2027 年针对2025 年之后出生的婴幼儿补贴金额逐步上升,分别为343 亿元、687 亿元、1030 亿元。据此可以得出,2025-2027 年每年发放的育儿补贴合计约为1200 亿元,2028 年开始稳定在1030 亿元。

      上述育儿补贴资金大约拉动社零增长0.14-0.2 个百分点。2024 年全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68.3%,即一块钱收入带来0.68 元支出。考虑到有孩家庭的消费倾向可能更高,我们参考海外发放现金补贴的案例,将新加坡2011 年实施现金分红带来的边际消费倾向0.8 作为上限。那么在0.68-0.8 的边际消费倾向下,每年拉动的消费支出介于700-970 亿元,约占2024 年社零总额的0.14%-0.2%。结构上,对低收入地区的消费拉动效果更为明显,品类上以母婴用品/服务为主。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育儿补贴制度,有助于减轻居民养育成本,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央统筹出台育儿补贴则有助于这一长期制度的建立。

      此前我国多地已在陆续探索育儿补贴政策,但各地的育儿补贴标准,从每月几百元到一次性几万元不等,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基层财力,导致政策覆盖面不全、激励效果不足。

      本次印发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出台了国家基础育儿补贴标准,并设置央地共担机制,既确保了生育补贴政策的普惠性和连续性,又能够缓解地方财政压力。《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提到,中央财政自2025 年起设立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项目“育儿补贴补助资金”,对发放国家基础标准育儿补贴所需资金,按比例对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予以补助;地方提标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承担。

      同时,中央统筹出台生育补贴政策,有助于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目前地方生育补贴多以“本地户籍+常住人口”为门槛,如呼和浩特市育儿补贴发放与户籍严格挂钩,孩子户籍迁出后次年便停止发放育儿补贴。而由中央统筹出台生育补贴政策,有助于打破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提高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

      风险提示:国内需求恢复不及预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 机构: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高瑞东/刘星辰 日期:2025-07-28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