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产业链框架报告:定义产品,也定义效率

股票资讯 阅读:24 2025-08-19 09:30:07 评论:0

  苹果公司的产品长期引领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在手机、平板、笔记本、可穿戴设备等终端均有最强的产品定义能力。苹果的核心硬件产品包括iPhone智能手机、Mac电脑、iPad平板电脑、AppleWatch智能手表等,这些产品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和生态系统,产品系列数量精简,产品定位明确。苹果公司成立于1976年,以AppleI和AppleII系列个人电脑开始,为苹果奠定了最早的市场基础。2007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iPhone,标志着苹果从个人电脑制造商转变为移动设备的领导者。iPhone的推出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带领全球智能机进入爆发增长期,截至2025年,iPhone仍是高端机市场占比最高的品牌。此外,苹果推出的iPad、Airpods等产品也稳居品类第一,与第二名保持显著差距,2024年市占率分别为38%、24%。进入2010年后,苹果开始重视服务业务的发展,该板块盈利能力高于硬件业务,收入占比稳健提升至2024年达到25%。

  苹果的供应链体系是一个多层级结构,苹果深度参与产业链各环节,打造了全球独有的合作模式。苹果供应链核心企业就有200余家,涉及800多个工厂,分布于27个国家的数百个城市。苹果会通过注资或收购供应商的方式获得与苹果核心利益相关的外部技术,而在需要外协的技术上,一方面苹果会承担供应商的部分核心设备资本开支以及研发费用,另一方面通过合作多家供应商相互牵制压价,从而让供应商可以借助苹果的杠杆充分创新,苹果也能更精准地控制供应价格。苹果产业链高度全球化和集成化,不仅对苹果公司自身的成功至关重要,也对全球电子产品供应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常年在Gartner评选的全球供应链Top25中蝉联“大师级”宝座。全球每年与iPhone硬件相关的产业链规模就高达万亿人民币,对整个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链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苹果2024年WWDC上,首次系统化阐述了AppleIntelligence的战略蓝图。AppleIntelligence定位为个人智能系统,它将强大的生成模型放在iPhone、iPad和Mac的底层系统中,能够理解和创建文本和图像,能够代表用户执行任务。根据后续对苹果高管的采访,谈及其人工智能战略时,他们明确表示,开发传统的AI聊天机器人并不是他们的目标,相反,苹果的AI战略聚焦于系统集成,以提升用户的日常操作体验,创造一种无缝的智能交互环境为目标。苹果追求的AI是一种环境,而不仅仅是一种功能,它必须是无感的、高效的,并且绝对忠诚于用户隐私。截至3Q25,在终端算力和隐私保护双重限制下,AppleIntelligence技术落地进度暂未达市场预期,却为消费电子领域的AI集成树立了颇具前瞻性的范式标准。

  苹果首款折叠屏有望于2026年推出,关注转轴、UTG玻璃等增量环节。苹果在硬件创新方面始终引领消费电子行业,但在新技术尚处于早期阶段时,公司倾向于等待市场验证,通过后发优势推出更成熟、体验更优的产品,从而巩固其高端品牌定位。折叠屏作为高端旗舰智能机的重要产品形态之一,2024年全球折叠机销量1600万台,同比增长3%,三星以800万台出货量市占率第一,华为通过三折叠等爆品也完成了早期市场教育。我们认为,苹果折叠屏的推出有望复刻Airpods行情,将产品体验拉到新的高度,定义高端产品,带动折叠屏产业链重回高增长。市场预计苹果有望于2026年下半年推出首款折叠屏机型,年销量有望达到千万级水平,带动iPhone换机和ASP提升。UTG超薄柔性玻璃、铰链等关键部件将迎来增量市场,相关供应链企业具备较强业绩弹性。

  AI眼镜、智能家居等新硬件有望进入密集发布周期。随着AI模型能力的持续跃升,自然语言交互与AIAgent等技术正在重构终端的人机交互方式,进一步拓展AIoT的应用边界,推动智能眼镜、智能家居、机器人等新形态硬件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尽管目前AI眼镜、AR眼镜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苹果仍在持续布局。2023年推出的首款头戴式设备VisionPro,引入了颠覆性的眼动追踪+手势交互系统、双眼8KMicroOLED显示屏、通过超高分辨率RGB摄像头+LiDAR实现高动态范围实时渲染,为用户带来划时代的体验,但受限于重量、价格、续航和生态应用等问题,最终销量约为50万台,低于市场预期。公司仍在推进后续产品迭代升级,提升用户体验。此外,产业链消息显示,苹果亦在积极研发多款智能家居产品,有望于未来两年内陆续推出。

  核心标的:工业富联、鹏鼎控股、立讯精密、蓝思科技、歌尔股份、比亚迪电子、世华科技、东山精密、领益智造、舜宇光学科技、水晶光电、蓝特光学、福立旺、华曙高科、铂力特等。

  风险提示:AI算力建设投资不及预期的风险;下游终端创新落地延缓的风险;行业扩产过快导致竞争加剧的风险;消费电子需求下滑的风险;宏观经济下行的风险。


国信证券 胡剑,胡慧,叶子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