铂力特(688333) 2025H1点评:行业拐点将至
铂力特(688333)
业绩概要: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7亿元(+17.22%),实现归母净利润0.76亿元(+9.98%),对应基本EPS为0.28元,扣非归母净利润0.43亿元(+22.08%);其中2025Q2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0亿元(同比+23.1%,环比+93.8%),实现归母净利润0.91亿元(+33.4%),扣非归母净利润0.70亿元(+41.5%);
新兴领域应用频发:2023-2025年是行业调整期,相关公司业绩均出现较大幅度放缓或下滑,但与此同时,行业内新兴领域应用仍层出不穷,商业航天领域3D打印可以实现零件快速制造、缩短交付周期、降低成本和批量制造;新能源汽车领域使用3D打印实现一体化压铸模具复杂结构成型;人形机器人领域实现多维力传感器的微小化;3C行业增材制造实现了轻薄化、高性能及精密化的折叠结构的制造;
公司主业逐步恢复,盈利能力保持良好:上半年公司营收分产品结构来看,3D打印服务、3D打印设备及3D打印原材料分别为4.22亿元(+30.52%)、1.86亿元(-6.34%)及0.59亿元(+25.3%),服务需求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我们分析认为主要系3C领域需求增加较多,同时带动了原材料的销售,而打印设备增速放缓,推测与航空航天订单节奏有一定关系。从毛利率来看,打印服务与打印设备的毛利率41.52%(-3.01pcts)/42.51%(-1.84pcts),我们判断主要系量产后产品价格变化、价格战背景下调整价格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及产品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而原材料毛利率45.92%(+11.72pcts)大幅上升,我们推测主要系产能爬坡的规模效应、原材料价格下降以及良品率提升等多种因素所致。分行业来看,工业机械/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几个板块分别实现营业收3.40亿元(+96.43%)/3.00亿元(-19.96%)/0.26亿元(+40.87%),可以看出3C应用、压铸模具等多个领域的需求增长迅速,弥补了部分因航空航天订单节奏调整带来的需求放缓。毛利率来看,除了工业机械在行业价格战背景下,以量换价导致毛利率37.21%(-3.98pcts)下降以外,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医疗研究等多个领域的毛利率均有所提升,体现出在行业调整期内,公司通过产品结构调整、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大尺寸设备的出货占比提升等方式保持了较好的盈利能力;
财务数据:报告期内公司筹资现金流变动较大,主要系公司用于日常经营活动及项目建设的银行借款增加所致;预付款项及存货增加较多,主要系公司为了扩大生产,预付设备备件款项及原材料、产成品增加所致;长期股权投资增加,主要系公司投资华力创科学所致;
产能投放在即:公司目前在建产能包括金属增材制造产业创新能力建设项目(三期项目)及金属增材制造大规模智能生产基地项目(四期)项目以及对现有厂房进行机器设备添置和更换的技改项目,根据在建工程进度,目前三期、四期项目工程投入预算已达到40%以上,根据规划,四期项目将于2025年12月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我们推测三期项目投产时间将与四期类似,届时,公司产能将大幅扩展,从而承接更大规模的生产计划;
新兴领域深度布局:公司在3C、热管理等方向深耕。1)金属3D打印在消费电子领域具备广阔空间,随着减重、轻薄化的需求日益突出,传统工艺在精密复杂结构件的制造难度和成本迅速提升,而增材制造则在该领域具备优势。一旦折叠屏、耳机、AI眼镜等领域下游客户决定采用新工艺,公司在产能建设、预研设计以及工艺量产等方面的领跑优势将迅速转化为收入规模,进一步形成马太效应;2)热管理行业是增材制造重点应用领域,通过结构设计,综合考虑换热和流阻问题,液冷板换热量较传统直肋片提升20%。而新设计的换热流道,结构复杂,流道微小,通过金属增材制造可以将复杂结构一体化成型。我们判断,随着AI芯片的热设计功率飙升,液冷散热将从可选项成为必选项,而3D打印的复杂结构将可以有效平衡散热和能耗,压降损失减少60%,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行业拐点将至:我们此前提出,2025年下半年将是行业拐点,从上半年各公司业绩来看,行业订单交付及盈利能力将至底部,随着上半年行业订单的恢复,我们判断行业业绩拐点最早将在三季度体现。2025年7月28日,金属3D打印制造商DesktopMetal申请破产保护,尽管消费电子、机器人以及液冷散热如火如荼,但传统需求收入及盈利性大幅收敛,2025年下半年国内外部分二三线厂商在融资困难、技术落后以及产业马太效应等多种压力下被迫出清或接受并购,行业正迎来需求恢复、供给收缩、技术突破等多重拐点;
重视AI+3D打印的产业性机遇:近期包括拓竹、创想三维等消费级打印厂商宣布接入腾讯混元3D模型,AI大模型的应用使得文生模型成为可能,建模的门槛大幅降低,迅速催化了ToC消费级打印设备的推广。而金属增材制造一样可以通过AI辅助企业完成模型设计、工艺及材料开发以及过程控制等,因此我们认为这是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产业机遇,需要引起产业的重点关注;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为金属增材制造行业的领头羊,具备产能规模、预研设计储备以及量产经验等多方面的领先优势,在3C应用、机器人制造以及液冷散热等多个领域具备优势,行业正进入重大战略机遇期,公司凭借三期、四期以及技改的产能建设,将在行业拐点期保持领先优势。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25亿元、25.27亿元、34.62亿元,同比增长37.66%、38.50%、36.98%,实现归母净利2.3亿元、3.2亿元、4.3亿元,同比增长120.0%、39.8%、34.3%,对应PE94X、67X、50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竞争格局恶化,产能投放不及预期等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