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开卷考”系列之三:稳经济的“先手”与“后手”
强调“能早则早”,今年“与众不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工作“能早则早”,国常会积极呼应,市场期待稳经济政策能在两会前落地。那么,中央提出要求后,各部门落实进度如何?本文完整梳理了12 月以来政策已打出的“先手牌”,并根据部委年度工作会议的指引梳理了未来可能落地的“后手牌”。
国办密集发文,打出政策“先手牌”
12 月以来,国务院在稳信心、扩投资、促消费、稳市场四方面发力,打出“先手牌”。
稳信心方面,政策着重于制度建设,出台了三个文件来稳企业家信心、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在稳企业家信心方面,国办发文明确了“严禁违规异地检查”等原则。在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方面,国办出台新的专项债管理办法,赋予10 省1 地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并拓宽了专项债支持投资的范围。其次,国办发文引导地方政府投资基金转型,淡化地方招商引资考量,鼓励基金向产业链整合、培育新兴产业等方向转型。
扩投资方面,政策明确多方位增强资金支持力度。首先,12 月以来,发改委等部门多次强调加强对“两重”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下达项目清单。其次,设备更新补贴新方案落地,不仅支持的行业和品类扩容,更重要的是,发改委将安排特别国债资金加大设备更新贴息力度。
促消费方面,耐用品以旧换新以扩品类为主,支持服务消费资金支持相对有限。与设备更新一起,耐用品以旧换新政策同时落地,将消费电子纳入补贴范畴,并明确预下达了810 亿元支持春节耐用品以旧换新。服务消费方面,国办也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但文内不涉及中央资金支持,以鼓励地方发放优惠券等措施为主。
稳市场方面,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落地,并下达促进指数化投资的制度文件。
总的来看,国办“先手牌”以制度建设为主,辅以政策接续加力,但特别国债、专项债等工具的支持力度仍有待两会明确。
部委年度会议,指引更多政策“后手”
在具备宏观调控职能的部委中,财政更聚焦抓落实,央行强调内外均衡,发改委强调尽快形成实物量:1)财政部方面,会议特别提到“更好服务党中央治国理政、当家理财”,相比于谋划政策,财政抓落实、抓执行的姿态更突出。2)央行方面,会议提及“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反映政策更注重内外均衡,降准降息以“择机”为主。3)发改委方面,会议强调“推动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并聚焦“十四五”收尾与“十五五”规划,十四五重点项目进度或能加快。
在与经济工作相关且职能相对聚焦的部委中:1)住建部提出扩大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规模。
2)工信部聚焦产业转型,提出人工智能+制造、鼓励大模型研发、建设制造业中试平台等方向。
3)商务部更注重外贸外资工作;4)国资委将“一利五率”中的“营收现金比率”换为“营业收现率”,更注重业务的现金流健康。
在与监管有关的机关和部委中:1)中纪委方面,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激发干部的干事热情,但会议公报保持了聚焦8 个重点领域反腐,数目不变;2)证监会与央行呼应,提出“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或在“长钱入市”外还有更多储备政策;3)金管总局方面,比起去年集中聚焦监管,今年更强调支持经济增长、稳定资本市场,但举措并未言明。
政策持续出牌,如何跟踪、验证与展望?
总的来说,12 月以来,政策的“先手牌”重在搭建制度框架、明确政策执行方式;而所谓“后手”,更多和政策支持力度和刺激规模有关。不论“先手”还是“后手”,影响市场风险偏好的关键在于政策效果。稳经济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仍面临不确定性:1)新加入以旧换新的耐用品消费弹性够不够大;2)地方政府投资的积极性能否改善;3)外需年末的快速增长有没有持续性。未来,春节消费、节后基建开工、潜在贸易摩擦的政策变化都值得密切关注。
风险提示
1、梳理或有疏漏;2、外部环境或影响政策;3、政策力度或逐季加强;4、微观信心恢复偏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