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金融数据点评:年内流动性拐点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09-13 16:01:05
评论:0
存量社融增速从7 月的9.0%下降到8.8%,这也是社融同比增速自2024 年11 月以来第一次出现下行。货币供应方面,8 月M2 同比增速为8.8%,持平于7 月,终止了连续4 个月的改善势头。8 月M1 同比增速从7 月的5.6%上升到6.0%(3),延续上升势头,但同比增速的增加幅度明显放缓。
信贷需求总体仍然偏弱,贷款利率低位震荡。8 月新增企业短期贷款700 亿元,在去年低基数影响下同比多增2600 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居民短期贷款、居民中长期贷款分别同比少增200 亿元、611 亿元、1000 亿元,反映整体信贷需求仍然较弱。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持平于3.1%的历史低位(5),企业贷款利率小幅下降0.1 个百分点至3.1%(6)。
年内支撑金融总量的政策力度已经在逐步减弱,余力在财政存款的投放。今年支撑社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财政的发力,我们测算1-7 月政府债净融资达到9.02 万亿元,同比多增4.84 万亿元,同期累计新增社融23.99 万亿元,同比增加5.12 万亿元,可以说政府债是支撑社融同比增量最重要的力量。8月社融口径新增政府债净融资1.37 万亿元,同比少增2500 亿元。根据我们的计算,9-12 月剩余的新增政府债额度在3.4 万亿元左右,而去年9-12 月政府债净融资达到5.3 万亿元(7),我们预计接下来政府债净融资大概率将同比少增,对社融的支撑作用下降。
但财政并非完全没有余力,财政存款投放仍有空间。8 月财政存款的增速从7 月的23.9%下降到16.0%(8),财政存款的加速投放也是本月支撑M2 增速同比持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财政存款的同比增速已经下降,但仍然处于历史上比较高的水平,财政存款进一步投放仍有空间。
我们认为M1 增速的势头已经在逐季递减,这意味着后面M1 同比增速的下行速度也会很快。今年的M1 增速有两个低基数,第一是去年打击资金空转造成的低基数,这一基数效应使得去年2-3 季度的M1 环比增速较差,对今年M1 同比增速形成提振,这个低基数市场广泛了解;从环比视角来看,今年4 月的低基数值得重视。我们在上月金融数据点评中分析过这个问题,关税冲击导致4 月M1 基数偏低,因此贸易谈判结束之后6 月M1 的环比高增也并不持续。在8 月的数据发布之后,我们对M1 走势的理解也更加清楚。如9 所示,1 季度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的环比增速是过去几年最高的,但是2 季度活期存款环比增速相对2022-2024 年同期的优势已经没那么明显,到了7-8 月,活期存款的环比增速已经仅高于2024 年同期、低于2022-2023 年同期。如果按照这一趋势推演下去,4 季度的M1 同比增速也可能会下降较快。
如果按照当前的政策取向与信贷需求线性推算,未来3 个季度有可能会出现社融增速、M1 增速与M2增速的同步下行。从金融总量指标的走势来看,从去年10 月到今年7 月,M1、M2 与社融的同比增速出现了10 个月的连续上升周期,这样的现象自2020 年以来罕见,背后有一系列的因素推动,包括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积极发力、风险偏好的急转弯等等。去年9 月之后,财政积极发力、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加速发行,大规模以旧换新开始实施、央行创设直接干预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的召开、DeepSeek问世,改善了社会的风险偏好;2025 年上半年,不仅是政府债前置发行,我们也在点评中多次指出同口径(考虑置换债影响)的信贷增速达到8.0%左右,处于一个很高的增速水平。这些都意味着从今年4 季度开始到明年上半年,金融总量的基数都比较高,延续同比高增长的难度较大。与此同时,金融政策方面对金融总量的指标也出现一些变化,更加强调结构性支持。央行在2025 年2 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指出“引导银行稳固信贷支持力度、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并未像1 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的“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
政策发力可能会推迟金融指标的下行时间点,或者减小金融总量指标的下行幅度。正如我们在10 中总结的,在地方债务化解、企业账款清理、支持服务消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房地产市场等相关问题上,政策已经明确提出目标、并推出一定的政策措施,但尚未完全达到效果;同时,参照以往历史经验,专项债也可以提前发行来支持社融增长。不过单独一项政策的落地或难逆转金融总量指标的下行,后续还需要加码综合施策并来提升总量指标。 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周彭/张文朗/黄文静 日期:2025-09-13
信贷需求总体仍然偏弱,贷款利率低位震荡。8 月新增企业短期贷款700 亿元,在去年低基数影响下同比多增2600 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居民短期贷款、居民中长期贷款分别同比少增200 亿元、611 亿元、1000 亿元,反映整体信贷需求仍然较弱。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持平于3.1%的历史低位(5),企业贷款利率小幅下降0.1 个百分点至3.1%(6)。
年内支撑金融总量的政策力度已经在逐步减弱,余力在财政存款的投放。今年支撑社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财政的发力,我们测算1-7 月政府债净融资达到9.02 万亿元,同比多增4.84 万亿元,同期累计新增社融23.99 万亿元,同比增加5.12 万亿元,可以说政府债是支撑社融同比增量最重要的力量。8月社融口径新增政府债净融资1.37 万亿元,同比少增2500 亿元。根据我们的计算,9-12 月剩余的新增政府债额度在3.4 万亿元左右,而去年9-12 月政府债净融资达到5.3 万亿元(7),我们预计接下来政府债净融资大概率将同比少增,对社融的支撑作用下降。
但财政并非完全没有余力,财政存款投放仍有空间。8 月财政存款的增速从7 月的23.9%下降到16.0%(8),财政存款的加速投放也是本月支撑M2 增速同比持平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财政存款的同比增速已经下降,但仍然处于历史上比较高的水平,财政存款进一步投放仍有空间。
我们认为M1 增速的势头已经在逐季递减,这意味着后面M1 同比增速的下行速度也会很快。今年的M1 增速有两个低基数,第一是去年打击资金空转造成的低基数,这一基数效应使得去年2-3 季度的M1 环比增速较差,对今年M1 同比增速形成提振,这个低基数市场广泛了解;从环比视角来看,今年4 月的低基数值得重视。我们在上月金融数据点评中分析过这个问题,关税冲击导致4 月M1 基数偏低,因此贸易谈判结束之后6 月M1 的环比高增也并不持续。在8 月的数据发布之后,我们对M1 走势的理解也更加清楚。如9 所示,1 季度企业和居民活期存款的环比增速是过去几年最高的,但是2 季度活期存款环比增速相对2022-2024 年同期的优势已经没那么明显,到了7-8 月,活期存款的环比增速已经仅高于2024 年同期、低于2022-2023 年同期。如果按照这一趋势推演下去,4 季度的M1 同比增速也可能会下降较快。
如果按照当前的政策取向与信贷需求线性推算,未来3 个季度有可能会出现社融增速、M1 增速与M2增速的同步下行。从金融总量指标的走势来看,从去年10 月到今年7 月,M1、M2 与社融的同比增速出现了10 个月的连续上升周期,这样的现象自2020 年以来罕见,背后有一系列的因素推动,包括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积极发力、风险偏好的急转弯等等。去年9 月之后,财政积极发力、地方特殊再融资债加速发行,大规模以旧换新开始实施、央行创设直接干预资本市场的货币政策工具;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的召开、DeepSeek问世,改善了社会的风险偏好;2025 年上半年,不仅是政府债前置发行,我们也在点评中多次指出同口径(考虑置换债影响)的信贷增速达到8.0%左右,处于一个很高的增速水平。这些都意味着从今年4 季度开始到明年上半年,金融总量的基数都比较高,延续同比高增长的难度较大。与此同时,金融政策方面对金融总量的指标也出现一些变化,更加强调结构性支持。央行在2025 年2 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也指出“引导银行稳固信贷支持力度、保持金融总量合理增长”,并未像1 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的“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保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
政策发力可能会推迟金融指标的下行时间点,或者减小金融总量指标的下行幅度。正如我们在10 中总结的,在地方债务化解、企业账款清理、支持服务消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房地产市场等相关问题上,政策已经明确提出目标、并推出一定的政策措施,但尚未完全达到效果;同时,参照以往历史经验,专项债也可以提前发行来支持社融增长。不过单独一项政策的落地或难逆转金融总量指标的下行,后续还需要加码综合施策并来提升总量指标。 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周彭/张文朗/黄文静 日期:2025-09-13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