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系列报告:锂金属负极

股票资讯 阅读:21 2025-09-28 18:49:33 评论:0

  核心观点

  锂金属负极: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的重要推手。锂电负极材料正经历从传统石墨向多元高能量密度体系的重大转型。锂金属负极理论比容量达3860mAh/g,远高于石墨(372mAh/g)和硅碳负极(3590mAh/g),且具备低电压平台特性。固态电池方面,全固态电解质凭借高机械强度抑制枝晶,与锂金属负极形成最优适配。

  技术挑战与突破路径。锂金属负极存在体积膨胀、锂枝晶问题、界面反应复杂、制备工艺难度高等关键瓶颈。近年来,针对于锂金属负极改善策略主要包括三维储锂基体限和集流体,电解液和添加剂,修饰隔膜和人造SEI等,这些策略从锂枝晶的生长原理和SEI组分出发,主要功能在于限制锂体积膨胀,降低离子流和表面电流密度,构建稳定和快离子传输的表面SEI。

  制备工艺:多路线并行,技术持续突破。锂金属负极的制备工艺是其实现产业化应用的核心支撑,目前行业形成了多路线并行、高低端场景分化的格局,主流工艺可分为成熟量产导向型(压延法)、高端技术突破型(蒸镀法)、前沿研发探索型(液相法、无负极方案)四大类。其中蒸镀法成本有望持续优化,成为全固态电池主流工艺。

  2030年对应市场空间近百亿元。目前锂金属负极市场主要由锂企、负极厂商、箔材厂商三类参与者,锂企凭借丰富的锂资源与金属锂产能,在原材料制备上具备成本和质量优势;负极厂商同时在硅碳负极、锂金属负极上进行布局。根据《中国固态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到614.1GWh,其中全固态比例近30%,基于此我们假设2030年锂金属负极假设渗透率20%,测算对应市场空间近百亿元。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锂金属负极的英联股份、天铁科技,此外关注赣锋锂业、璞泰来、亿纬锂能、国轩高科、德福科技、道氏技术等锂电产业链相关企业。

  风险提示:技术研发风险、原材料与供应链风险、路线迭代风险、政策监管风险。


华金证券 贺朝晖,周涛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