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2025年10月月报:销售新规冲击可控,股债均衡下产品转型
核心观点
9月份存款搬家持续,“股债跷跷板”显著,债券冲击明显。尤其受基金销售新规(征求意见稿)影响,市场担心银行金市和银行理财会大量赎回债券基金,导致债券调整显著,纯债类理财产品规模存在一定赎回压力。根据普益数据,整体存量理财规模微降,月末理财产品存量规模30.8万亿元,环比上月下降约0.4万亿元。我们判断市场可能高估了基金销售新规的影响:一方面,执行时点晚于预期,判断大概率年底正式稿落地,考虑产品合同修改等过渡期因素,预计26年下半年执行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潜在赎回规模低于预期,银行金融市场部使用基金主要作为交易工具,可能会存在一定“赎基买债”的行为,而理财大量通过ETF参与基金配置,同时更多使用基金专户工具,相关产品均针对政策有所豁免。相比金市,银行理财赎公募基金体量显著低于市场预期。
如何把握股票市场上行周期中的银行理财产品机遇?核心在于在坚守稳健根基前提下,积极优化策略,适当增加权益等风险资产预算。随着理财“估值魔法”难以维系,持续优化股债均衡配置框架不仅是对传统优势的巩固,更是控制产品净值波动的关键。通过构建以债券等固收资产为“压舱石”、以权益资产为收益增强器的组合,可以在追求收益的同时有效管理回撤,实现客户理财产品的均衡要求。股票和债券的均衡配置,如同驾驶过程,债券是提供稳定动力的“发动机”,保证车辆平稳前行;而股票则是“加速器”,在路况好时用于提升速度。这样的组合既能争取股市带来的较高收益,又能利用债券来缓冲可能出现的下跌,符合理财客户追求稳健增值的普遍需求。
“东方不亮西方亮”,多资产策略将是核心解决方案。打造收益来源更多样、风险更可控的产品线,后续探索和布局多资产、多策略产品将是必然方向。除了传统股债混合,机构还可逐步纳入商品、量化策略、衍生品工具(如股指、国债期货对冲等)、跨境资产乃至另类资产等,构建收益来源更多元、风险属性更清晰的产品线。这样可以通过资产类别的低相关性来进一步平滑组合波动,并满足不同客户群体日益差异化理财需求,推动银行理财从相对单一的固定收益产品提供商,向真正的综合解决方案提供机构转型升级。
这一过程中,理财与公募基金的合作后续将提升。理财子可借助公募基金在权益研究、主动管理和组合构建上的专业优势与丰富经验,通过委托投资或ETF轮动等模式,将风险资产定价能力引入自身产品。相关合作有助于弥补银行在权益市场直接投资能力的相对不足,实现优势互补,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综合财富管理解决方案。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化、政策监管风险。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