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银行大模型部署实践:DeepSeek如何优化银行业的算力资源与运营效率
2024年中国金融大模型市场规模达28.66亿元,同比增幅显著,但全年增长结构出现“前高后低”的阶段性分化,市场在经历上半年快速放量后,于下半年出现增速趋缓,未能延续上行势头。
这一变化表面上与AI在金融场景中的需求增长趋势相悖,实则反映出大模型在金融行业落地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瓶颈”与“系统性挑战”双重制约。一方面,随着金融机构对AI依赖度提升,客户对模型响应速度、生成准确性、SLA达成率与交付稳定性提出了显著更高的门槛,传统“模型即服务”的交付范式难以满足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对稳定性、可控性与审计可追溯性的刚性要求。在此背景下,项目部署逐步从公有云迁移至本地私有化、软硬一体化的架构方案,带来交付流程复杂化、集成周期拉长与成本结构上移,尤其影响到中小型AI厂商的实施节奏与交付能力。
另一方面,监管对于数据合规、安全边界、模型可信的要求日益强化,催生出一系列技术和工程门槛,如训练数据来源可溯性、推理路径可解释性、模型行为审计等要求,在短期内加大了大模型在金融行业的系统集成复杂度。这导致即便整体需求旺盛,项目落地从决策到交付的周期显著拉长,部分机构出现“预算在手但项目搁置”的停滞状态。
尽管如此,市场长期发展逻辑并未逆转。2025—2028年市场仍将保持年均复合增长率40%的中高速增长趋势,到2028年总规模将达99亿元。这表明当前放缓更多是一种“技术适配与治理能力磨合期”,而非行业拐点。尤其是大型金融机构正通过构建本地智能中台、统一模型底座与数据资源调度平台,逐步搭建可持续、可管控的大模型运行体系,为行业下一轮规模化增长夯实基础。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