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专题研究: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影响几何?
9月29日,发改委宣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共5000亿元,全部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与2022下半年7400亿额度的政策性金融工具相比,本轮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新”在何处?在“资产荒”日趋加重的背景下,又将多大程度撬动信贷和社融增长?本文将对此展开研究。我们认为,2025年的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政策目标、工具体量、投向领域等方面与2022年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而言:
(1)政策目标:2025年更着眼于中长期规划。2025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完成5%的全年目标压力不大。但经济增长动能放缓,加之“十五五”规划开局在即,亟需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
(2)工具体量:2025年工具初始规模为5000亿,不及2022年的7400亿。但是,考虑到2022年存在追加投放的情况,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或工具效果较佳,不排除今年同样出现加码扩容的情况。
(3)投向领域:2025年更侧重于新兴产业和扩大内需领域。2022年基于快速形成实物工作量的诉求,资金集中流向体量大、见效快的传统基建领域。2025年在兼顾传统基建以外,更侧重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并且,将消费领域基础设施纳入重点投放领域,凸显了工具目的已从重视“单一生产投资”到“生产消费双轮驱动”的转变。
(4)投向主体:2025年明确规定部分资金定向支持民营企业。这可能是因为,新工具侧重的领域中,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力相对更强。并且,本轮工具或也有意激发民营企业投资活力。(5)投放节奏:2025年资金投放节奏可能更快。2022年资金投放周期大约3个月。今年由于较早开展筹备,9月29日发改委正式宣布5000亿支持规模,当日三大投放载体便成立并开展投放。因此,预计本轮资金投放周期更短,可能在10-11月密集落地完成投放。
总结而言,2022年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偏向于“应急式”投放,聚焦传统基建领域。而2025年的则不仅着眼于短期稳增长,更侧重于推动中长期的经济转型升级。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可能在未来数年间撬动5万亿有效投资、创造2万亿配套贷款需求。对2025年而言,可能分别提振信贷、社融同比增速0.23pct、0.22pct。具体而言:
1、对于有效投资:假设本轮政策性金融工具占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为50%,那么5000亿工具体量将撬动约1万亿资本金投入和5万亿有效投资。
2、对于信贷增长:预计创造约2万亿配套贷款需求,其中年内落地约6000亿。参考2022年工具对授信额度的拉动倍数,我们假设2025年拉动倍数约4倍,那么可能创造约2万亿的配套贷款需求。但是,这2万亿配套贷款需求更多是指未来数年的潜在信贷增量,大概率不会全部集中在今年落地。因此,综合考虑项目建设周期的资金需求、工具落地的脉冲式影响、银行信贷投放节奏,并参考2022年工具落地后对公中长期贷款的超季节性增长情况,我们倾向于认为,2万亿配套信贷需求中,有30%将于年内落地,这将在年内带来6000亿的信贷增量,分别提振2025年对公贷款、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0.35pct、0.23pct。
3、对于社融影响:基于上述关于2025年信贷增量的测算,本轮工具落地将提振2025年社融同比增速0.15pct。除此以外,考虑政策性金融工具可能以股东借款为主要的资金投入模式,而此类资金会被计入社融项下的委托贷款。参考2022年情况,我们估计2025年委托贷款多增约3000亿,提振2025年社融同比增速0.07pct。
4、PSL重启支持的必要性不大,可能不会对四季度信贷和社融产生影响。一方面,5-8月政金债净融资的超季节性高增,说明5000亿的初步规模主要来源于政金债。另一方面,目前政金债发行利率已明显低于PSL利率。即使后续追加额度,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筹资也可能更倾向于发行政金债而非申请PSL,除非央行下调PSL利率。
风险提示: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工具效果不及预期、测算假设与现实不符。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