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深度报告:世界模型与VLA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10-22 18:39:15 评论:0

  智能驾驶行业发展回顾

  智能驾驶渗透加速,新能源车销量与智驾功能形成协同增长闭环

  新能源车高增推动智能驾驶快速渗透。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上的积极倡导者与重要引领者。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及渗透率均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整体增长趋势明确。回顾2019–2025H1期间,尽管总销量受宏观环境及周期性因素影响略有波动,但新能源汽车销量总体保持持续增长,尤其在2023–2024年期间实现显著放量,市场增势明显。同时,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一路攀升,从2019年的较低水平起步,先后突破10%、30%、50%等关键阶段性关口,反映出新能源车型在整体汽车市场中的占比不断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接受度与认知度持续增强,产业发展进入加速普及阶段。

  智能驾驶配套普及形成正向发展循环。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汽车L2级别智能驾驶功能渗透率也展现出快速提升的态势。从2019年的约7%起步,到2025H1已上升至65%左右的水平,显示出智能驾驶技术在新能源车上的配套应用正快速普及。从逻辑上看,左图的销量与渗透率提升反映了新能源车本身的市场扩张趋势,而右图的智能驾驶渗透率上升,则揭示了市场配套智能化技术的同步发展进程。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持续扩大,车企为了增强产品竞争力、差异化定位以及改善用户体验,越来越多车型开始标配或选配智能驾驶功能。另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车型后接触智能驾驶的机会显著增加,对智能化功能的认知、使用意愿也同步增强,形成了自下而上的市场反馈机制。

  智能驾驶产业规模持续扩张,价值链环节协同提速,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智能驾驶市场扩张迅猛,增长动能持续释放。智能驾驶驱动的市场发展空间正持续打开。在汽车产业智能化与电动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2024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已攀升至11082亿元,同比增长34%,呈现出显著的增长弹性与产业外溢效应。随着车端智能化渗透率持续提升、产业链各环节技术协同强化,智能驾驶市场正在形成由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驱动的双轮增长格局。从中长期趋势判断,伴随算法性能迭代、算力平台升级以及多元化场景的不断拓展,预计到2030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5万亿元,产业链上下游将进一步深化分工与协作,行业竞争格局也将加速重塑。

  产业价值链环环相扣,功能模块清晰成型。从产业生态结构来看,智能驾驶的价值环节已逐步清晰,核心能力围绕“联网—感知—执行—决策”四大功能模块有序构建:联网模块为数据交互提供基础支撑;感知模块通过多模态传感器实现高精度环境识别;执行模块承担车辆控制和反馈响应;决策模块则基于算法与算力平台实现复杂场景的路径规划和智能调度。随着整车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这一生态结构的系统性和协同性也愈发凸显,为后续技术落地和商业模式创新奠定基础。

  产业主体持续扩容,技术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截至2025年6月,受益于技术成熟度逐步提升、政策环境持续优化、商业应用路径日益明晰,我国智能驾驶产业主体数量快速增长,注册相关企业总数已超过7000家。这些企业分布在芯片研发、传感器制造、软件算法设计、整车集成及出行服务等多个关键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覆盖。在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同时,研发投入强度同步提升,各类企业纷纷加快智能驾驶核心技术布局,力图在技术架构、产品能力和商业模式上实现差异化突破。产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推动行业整体向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市场规模演进。


国元证券 刘乐,陈烨尧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