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泉集团(605589) 合成树脂领先企业,电子树脂、生物质化工快速发展
圣泉集团(605589)
公司是国内合成树脂领先企业,持续拓展生物质化工、电子化学品等领域。随着下游AI服务器等需求增长,同时电子树脂国产替代不断推进,PPO等电子树脂需求有望持续提升。看好AI等领域发展带动公司电子树脂需求提升,公司各业务有序布局,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支撑评级的要点
圣泉集团是合成树脂领先企业,生物质化工、电子化学品等领域持续拓展,业绩稳健增长。公司主营业务包括合成树脂类产品、先进电子材料及电池材料、生物质产品。传统业务方面,截至2025年中报,公司酚醛树脂产能达64.86万吨/年,产能规模和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此外铸造用呋喃树脂产销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公司在行业供过于求的背景下,依靠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实现逆势增长;高端材料方面,在AI与新能源革命浪潮中,公司凭借PPO等低介电树脂和多孔碳材料成功切入高增长赛道,使公司具备持续增长的弹性与韧性。25H1公司实现营收53.51亿元(同比+15.67%),归母净利润5.01亿元(同比+51.19%);25Q2公司实现营收28.92亿元(同比+16.13%,环比+17.62%),归母净利润2.94亿元(同比+51.71%,环比+42.34%)。
AI快速发展带动高频高速树脂需求提升,公司实现电子树脂国产化突破。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覆铜板生产国,中国大陆刚性覆铜板产值从2014年的61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93亿美元,占全球比例提升至73.23%。按照电子树脂成本占比约26%估算,2023年全球用于覆铜板生产的电子树脂的市场规模约为33.02亿美元,其中中国大陆市场规模约为24.18亿美元。随着5G通信技术、汽车智能化迅速发展以及数据中心、云计算需求快速增长,覆铜板行业向高频高速演进,PPO树脂等可满足高频高速应用需求。受AI服务器等领域拉动,2026年全球高速覆铜板对PPO的需求有望增至约8,000吨,且售价高达80万元/吨。供应方面,全球电子级PPO树脂供应长期由沙比克主导,虽然目前国内普通级PPO已基本实现国产替代,但电子级PPO进口依存度高达90%以上。公司自主研发的聚苯醚(PPO/PPE)树脂通过国内重点头部企业认证,2024年公司1,000吨/年PPO树脂产线建成投产,合计1,300吨/年全自动化产线稳定供货;配套开发的碳氢树脂体系已进入国内前三大CCL制造商产品体系,100吨/年碳氢树脂产线建成投产;此外公司计划启动2,000吨/年PPO/OPE树脂项目、1,000吨/年碳氢树脂项目、1,000吨/年双马树脂项目、1,000吨/年PEI树脂项目扩产工作,满足国产化自主供应需求。
新能源等领域蓬勃发展,公司多孔碳、硬碳负极项目稳步推进。电池材料行业规模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需求的推动下保持增长态势,硅基负极被视为下一代理想负极材料,未来有望逐渐替代传统石墨负极。2025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300亿元;2030年全球硅碳负极需求量有望超过10万吨,对应多孔碳需求在5万吨左右。2019-2023年我国硅基负极材料行业市场规模从3.71亿元增长至76.38亿元,CAGR达83.12%。2024年公司300吨/年多孔碳生产线于年内建成投产并实现满产满销,1,000吨/年多孔碳生产线于2025年2月建成并陆续投产,未来3-5年内公司规划新增1.5万吨多孔碳和1万吨硅碳产能;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政策的持续支持,2024年我国钠离子电池出货量超1.5GWh,2025年有望超过7GWh,2030年有望超过200GWh。2035年全球钠电池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40亿美元;预计2035年我国钠电池总产能有望达464GWh,对应需求超500GWh。公司钠离子电池硬碳负极材料利用生物质精炼产品为原料,已建成万吨级硬碳负极产线。充分受益于下游电动汽车、储能产业发展,公司电池材料业务有望加速成长。
“圣泉法”生物质精炼一体化技术实现生物质高值化利用。公司研发的“圣泉法”生物质精炼一体化技术可实现生物质高值化利用,从植物秸秆原料端到生产出纤维素材料、溶解浆粕、木糖、阿拉伯糖、糠醛、高活性木质素、生物炭、生物甲醇、生物航煤等上百种产品,形成完整产业链;25H1公司大庆生产基地“100万吨/年生物质精炼一体化(一期工程项目”稳定运行,章丘基地木糖和木醇产量提升。未来公司生物质化工业务有望深度融合循环经济,获得蓬勃发展。
估值
公司是国内合成树脂领先企业,持续拓展生物质化工、电子化学品等领域。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09/14.75/18.76亿元,EPS分别为1.43/1.74/2.22元,PE分别为19.3/15.8/12.4倍。看好AI等领域发展带动公司电子树脂需求提升,公司各业务有序布局,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评级面临的主要风险
宏观经济及下游需求波动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新技术和新产品实现产业化的风险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