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光(688663)业绩短期承压,储能与新兴业务驱动未来增长
新风光(688663)
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25年三季报。25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17亿元,同比-6.62%;实现归母净利润0.83亿元,同比-33.55%;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0.79亿元,同比-29.79%。
业绩短期承压,签单、发货双增,四季度改善可期。公司专业从事大功率电力电子控制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为客户量身打造调速节能、智能控制、改善电能质量等方面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高压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各类高中低压变频器、智慧储能系统装置、轨道交通能量回馈装置、煤矿防爆和智能控制装备等,广泛应用于光伏电站、风力发电、新能源发电行业、轨道交通、矿业、石油、化工、冶金、市政、数据中心等领域。25年Q1-3公司签单总额达23.59亿元,同比增长18.24%;发货金额为19.95亿元,同比增长36.39%,利润总额9,422万元,同比减少35.98%。利润同比减少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受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政策影响,部分SVG产品客户为规避电价波动可能产生的亏损风险,选择推迟或暂缓项目并网进度,致使设备安装调试工作延迟,公司相关收入确认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主要产品面临价格下行压力,利润空间进一步被挤压。预计随着9月以来各省136号文配套政策的落地,光伏装机有望回暖,公司已制定具体政策推进项目结项,四季度业绩有望明显改善。Q3毛利率呈现显著改善,达到26.1%,环比提升4.7个百分点,反映出公司在成本控制或产品结构优化方面取得成效。前三季的销售/管理/财务/研发费用率为8.27/4.26/-0.6/5.18%,同比-0.64/+1.42/+0.1/-0.5pct。
技术布局与业务拓展上多点发力。储能业务方面,面对行业低价内卷与国外需求加速、电芯价格小幅上涨的现状,针对国内主流集中式交流侧储能系统的技术短板,公司在级联产品线上打造特色,增加BMS和EMS系统,聚焦“3S”业务;工商业储能领域产品线齐全且取得IEC认证,未来重点拓展海外市场。固态变压器(SST)领域,凭借过往技术预研沉淀,受益于碳化硅元器件技术成熟及成本下降,技术短板逐步消除,明确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及特种新能源卡车充电设备两大应用场景,正与浙江大学等高校深度对接技术合作,预计明年推出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核聚变及核聚变电源业务领域,公司最早于2006年参与等离子体控制电源供应,凭借20余年技术储备、积累及人员稳定性奠定业务基础,自2025年6、7月起将其列为重点推进方向,目前进展顺利,同时依托40余年电力电子行业技术积累,与中科院等科研机构持续合作,拥有稳定的技术团队,参与EAST装置研制的人员至今在职,多领域协同助力公司发展。
凭借高压级联储能技术优势,合作拓展市场。公司高压级联储能系统涵盖6kV、10kV、35kV全电压系列,具备无变压器并网、电池单簇控制运行、一级能量变换等优势,效率≥98.5%,系统综合效率较低压储能提升3%~10%,适配煤矿、工商业、新能源场站等场景,已有山东兴隆庄煤矿6kV高压应急储能系统、浙江35kV高压级联直挂式一次调频储能电站、东营2x200MWh独立共享储能系统等落地案例;2025年8月,新风光与华为数字能源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构网型储能、微电网、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零碳园区等前沿场景深度协同,重点深耕高压级联储能赛道,整合新风光在储能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华为在数字能源、智能光伏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共同推动能源存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此外,公司海外市场拓展成果初显,产品已进入全球70国,2026年将加大海外事业部投入,强化海外市场开发力度,海外业务未来可期。
投资建议:公司以大功率电力电子控制技术为核心技术平台,专注于工业节能和新能源新型电网用技术及装备的开发与应用,海外市场持续发力,数字能源、核聚变等新兴业务的拓展有望带来业绩弹性,看好公司未来的成长空间。我们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78、2.57和3.01亿元,对应EPS为1.26、1.82和2.13元/股,PE为34、24和20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1、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2、行业竞争加剧;3、产品研发低于预期。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