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设备及新能源行业周报:国内新能源配储政策或将淡出,海外海风面临成本压力
本周(2025.2.5-2025.2.7)新能源细分板块行情回顾。风电指数(866044.WI)上涨3.69%,跑赢沪深300指数1.71个百分点。截至本周,风电板块PE_TTM估值约20.14倍。本周申万光伏设备指数(801735.SI)上涨7.78%,其中,申万光伏电池组件指数上涨8.62%,申万光伏加工设备指数上涨6.01%,申万光伏辅材指数上涨9.23%,当前光伏板块市盈率约35.94倍。本周储能指数(884790.WI)上涨5.31%,当前储能板块整体市盈率为26.82倍;氢能指数(8841063.WI)上涨4.47%,当前氢能板块整体市盈率为31.57倍。
本周重点话题
风电:海外海风面临成本压力。根据4C Offshore的报道,近日,三菱商事新闻发言人表示:由于通货膨胀、日元贬值、供应链紧张和利率上升等因素,全球海上风电的商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还在继续发生变化;由于上述变化,2021年由三菱商事联合体中标的日本3个海上风电项目的业务计划正在进行修改,三菱商事将在彻底研究审查结果后考虑适当的后续步骤。三菱商事重新考虑日本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发计划反映了当前海外市场海上风电项目面临的成本上升和投资回报承压的问题。美国方面,近期弗吉尼亚州沿海海上风电(CVOW)项目的开发商Dominion Energy宣布,预计项目总成本将较之前预算增加9%,从98亿美元增至107亿美元;欧洲方面,英国2024年拍卖的海上风电项目上网电价大幅上调,近期丹麦计划推出带有政府补贴的海风项目拍卖。海外海上风电市场面临的成本等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可能导致海外需求不及预期,另一方面也将为国内海风供应链出海带来机遇,尤其在海风整机方面,国内海风整机产品依托明显更低的成本和更大的单机容量,有望加速出海。
光伏:全球首条GW级钙钛矿组件产线投产。根据极电光能官方微信,2月5日,极电光能建设的全球首条GW级钙钛矿光伏组件生产线投产运行,标志着钙钛矿技术正式迈入GW级规模化量产的新纪元。2024年11月,在该GW级量产线全工序整线贯通阶段,首片2.8平米钙钛矿组件下线即实现功率450W、全面积效率16.1%;根据极电光能的预测,随着中试工艺的逐渐导入,该量产线的工艺技术水平将持续提升,2025年组件的量产目标直指20%。2024年12月,另一家钙钛矿头部企业协鑫光电完成近5亿元C1轮融资,融资将用于协鑫光电昆山GW级钙钛矿叠层产线建设,预计于2025年投产。根据纤纳光电披露信息,公司GW级量产线计划于3月份正式上线。因此,2025年将迎来多条GW级钙钛矿产线的投运。尽管单结钙钛矿与晶硅相比仍然面临转化效率低、产品稳定低
等问题,但钙钛矿与晶硅叠层的转化效率明显高于晶硅组件,未来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我们认为,新技术是2025年光伏板块主要的投资机会点,而BC电池和钙钛矿是光伏新技术的主要细分方向。
储能&氢能:国内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或将淡出。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大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通知要求,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电力市场、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格。需要注意的是,在保障措施方面,通知要求: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强配”或将逐步退出,短期大储装机需求增速或将承压,但长期有助于大储市场化调用和健康发展。国内“双碳”和能源独立目标长期不变,新能源装机增长对储能灵活性资源的需求逻辑不变。新能源“入市”下,业主方对储能设备性能和质量要求有望提升,有利于市场走向健康发展,储能的灵活性价值有望得到重视。国内电力市场化进程有望更进一步,促进储能实质性调用并获得市场化回报,亦有利于设备端摆脱无意义的价格竞争,以全生命周期成本和安全性衡量产品价值,逐步摆脱“内卷”,走向健康发展。
投资建议。风电方面,国内海上风电景气向上,出口形势向好,漂浮式商业化进程有望加速,建议重点关注明阳智能、东方电缆、亚星锚链等;陆上风电需求有望超预期,整机价格呈现企稳回升态势,建议关注金风科技、运达股份等。光伏方面,BC电池产业趋势显现,重点关注帝尔激光、隆基绿能、爱旭股份;同时,积极关注政策引导和行业自律可能带来的组件、硅料等环节竞争形势优化,关注通威股份等。储能方面,海外大储竞争格局和盈利能力较好,需求增长确定性较强,重点关注阳光电源、上能电气;户储市场多点开花,建议关注在新兴市场扎实布局的德业股份等。氢能方面,建议关注积极卡位电解槽赛道、进入中能建短名单的华光环能,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环节领先的参与者亿华通等。
风险提示。1)电力需求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风电、光伏受宏观经济和用电需求的影响较大,如果电力需求增速不及预期,可能影响新能源的开发节奏。2)部分环节竞争加剧的风险。在双碳政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风电、光伏制造领域,部分环节可能因为参与者增加而竞争加剧。3)贸易保护现象加剧的风险。国内光伏制造、风电零部件在全球范围内具备较强的竞争力,部分环节出口比例较高,如果全球贸易保护现象加剧,将对相关出口企业产生不利影响。4)技术进步和降本速度不及预期的风险。海上风电仍处于平价过渡期,如果后续降本速度不及预期,将对海上风电的发展前景产生负面影响;各类新型光伏电池的发展也依赖于后续的技术进步和降本情况,可能存在不及预期的风险。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