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周报:科学家提出低能耗电化学碳捕集新策略
下一代超小型多功能光子芯片研发新途径。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李志强团队与合作者在研究中首次发现了通过渐变二维体系对纳米光进行开关与调控的新机制,为新型纳米光子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并为下一代超小型多功能光子芯片的研发开辟了全新途径。相比传统调控技术,这种新型光子平台具有损耗低、尺寸小和光压缩能力强等巨大优势,而且能够实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尖端纳米光子学功能。
该研究的核心创新点在于研究人员在堆叠二维材料形成的莫尔超晶格中发现了一种崭新的纳米光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期刊。
高精度曲线“画”出15 亿年生物多样性演化史。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唐卿、沈树忠院士等联合中外科研单位,创建了目前全球数据最全、信息量最大的早期地球古生物地层数据库,绘制出迄今第一条早期地球高精度生物多样性曲线,揭示了从20 亿年前到5 亿年前的生物多样性演化历史,填补了早期地球生物多样性宏演化研究的空白,为阐明早期地球生命起源和演化规律、探索地外生命是否存在等重要科学问题提供重要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期刊。
新策略为干细胞治疗提供有前景的细胞来源。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昌胜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新型“自体间充质干细胞(MSCs)原位授权”策略,通过植入负载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生物活性材料在体内构建类骨组织,并借助发育早期的炎性微环境来激活MSCs 的免疫调节功能,所获得的自体MSCs 具有更低的免疫原性,可在宿主中长期存活,且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免疫调节能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America》期刊。
应激颗粒调控热胁迫过程中自噬活性分子机制获揭示。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高彩吉团队同合作者验证了自噬相关蛋白在热激下特异性地招募到应激颗粒,在热恢复阶段随着应激颗粒的解聚而回到细胞质中,且应激颗粒在调控热胁迫过程中自噬活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研究揭示了植物应激颗粒在热胁迫下调控自噬活性的分子机制和全新的植物应激颗粒的功能,并进一步拓宽了热胁迫中自噬活性调控的分子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科学家提出低能耗电化学碳捕集新策略。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谢和平院士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低能耗电化学碳捕集策略,采用电化学—化学相耦合的“双步反应”策略避免了氧气对系统的干扰,能够在200 小时内稳定运行,且捕集每吨二氧化碳的能耗仅为1.12 千兆焦耳。团队还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套日处理烟气1500 升的电化学碳捕集原理样机,实现了每日生成高纯二氧化碳0.4 千克、稳定运行超72 小时的技术突破,验证了在放大规模减碳应用中的可行性。该研究有望推动低能耗、高稳定的碳捕集技术商业化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风险提示:前沿科技发展进程在规制边界、演进路径、商业落地、外部环境等方面不及预期。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