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银行业周报:保险长期资金入市再进一步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再批复,累计规模达1620亿元。2023年10月,第一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落地,金融监管总局批复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成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鸿鹄基金,规模为500亿,投资二级市场股票。2025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批复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批复太保寿险、泰康人寿、阳光人寿和相关资管子公司成立规模达520亿元的契约制基金,3月再次批复包括人保寿、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合计规模为600亿元的长期投资试点。因此,截至目前金融监管总局批复两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已达1620亿元,共计8家头部险企参与。
从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保险业资金运用情况来看,截止2024年4季度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总额达33.26万亿,人身险公司资金运用总额达29.95万亿,股票投资规模为2.27万元,同比增长28.29%,股票投资占比为7.57%。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推进有助于保险资金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实现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缓解潜在“利差损”风险,做好资产和负债匹配,头部险企先行试点有望率先打开权益投资空间而更为受益。
“稳住股市楼市”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总体要求,总量政策环境有望保持宽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都明确强调稳住楼市股市,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把稳住楼市股市写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在回应2025年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取向问题时,潘功胜行长指出,在总量方面,中国货币政策的状态是支持性的,后续将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择机降准降息。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6.6%,还有下行空间。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资金利率也有下行空间。我们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股票与债券市场流动性有望平稳向好,非银机构投资端也有望受益。
多部委就发展改革、金融证券等问题答记者问。证监会主席吴清明确提出将中长期资金定位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器"与"压舱石",这一表述既延续了此前"长钱长投"的顶层设计思路,也凸显了政策在引导市场预期方面的战略意义。1)资金规模显著扩容,保险资金与养老金自2024年9月以来净买入A股达2900亿元,叠加两批超1000亿元互换便利操作,直接推动中长期资金持股市值增长22%至17.8万亿元;2)产品创新加速,股票ETF注册效率提升至5个工作日,权益类基金规模半年增长22%至7.7万亿元,指数化投资工具对市场流动性的支撑作用有望持续强化;3)考核机制改革破题,社保基金五年期、保险资金三年期考核框架即将落地,公募基金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将重构行业投资逻辑,预计每年为投资者节约450亿元成本。另外,政策协同性显著增强——证监会联合央行、金融监管总局等打通入市堵点,同时通过分红回购制度优化构建"投资-回报"良性循环。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市场波动,更通过"压舱石"资金与"源头活水"的双重作用,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更稳定的资本支持。
投资建议:年初至今政策定调积极,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持续深化,中长期资金入市发挥资本市场的"稳定器"与"压舱石",也有利于资本市场和非银板块表现。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有助于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头部险企或更加受益于权益投资空间的打开,个股建议关注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人寿、中国财险、阳光保险。券商方面,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有助于加速券商业绩筑底进程,建议重点关注中国银河、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龙头标的。
风险提示:政策不及预期,资本市场波动加大,居民财富增长不及预期,长期利率下行超预期。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