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财政数据点评:居民和企业所得税增速为何背离?
事件描述
2025 年3 月24 日,财政部公布2025 年1-2 财政数据:1-2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 万亿元,同比下降1.6%;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 万亿元,同比增长3.4%。
事件评论
财政收入负增,非税继续高增。1-2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 万亿,同比-1.6%。
其中,中央、地方本级收入增速分别为-5.8%、2%,均低于全年预期增速目标;税收、非税收入增速分别为-3.9%、11%,非税继续保持高增,税收修复仍有压力。1-2 月公共财政收入完成度为19.9%、与2024 年同期基本持平,低于过去5 年均值水平(20.7%)。
居民、企业所得税增速背离。分税种来看:1-2 月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26.7%,拉动财政收入2pct、是主要贡献,主要缘于春节错位、个人年终奖缴纳个税收入入库时间不同,导致2024 年同期个税基数较低(-15.9%),从历史走势来看,1-3 月个税增速或有所回落;与个税高增不同的是,在2024 年企业所得税同期增长0%的背景下,1-2 月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10.4%,拖累财政收入2.4pct、是主要拖累,指向当前企业盈利修复仍不容乐观;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则分别同比1.1%、0.3%,分别拉动财政收入0.4、0.03pct;地产类各税种合计降幅则扩大至-11.4%、合计拖累财政收入0.8pct,指向当前地产对财政的拖累影响仍在持续。
财政支出靠前发力,“投资于人”占比提升。1-2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 万亿,同比3.4%,公共财政支出进度为15.2%、略低于2024 年同期水平,高于过去5 年均值水平(14.4%),财政支出靠前发力、整体较为积极。分项目来看:1-2 月社保就业、教育、卫生健康等民生支出合计占比约为43.1%、较去年同期提升0.8pct,同比增长5.4%、合计拉动财政支出2.5pct,与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相吻合。1-2 月基建相关支出占比20.2%、较去年同期回落1.9pct,同比下降5.6%、合计拖累财政支出1.2pct,主要是2024 年同期城乡社区、农林水支出在2023 年增发国债资金支持下增长较快,2025 年1-2 月该两项增速则分别回落至-6.6%、-10.5%,是主要拖累。此外,1-2 月债务付息支出同比增长19.7%,支出占比较去年同期提升0.5pct。
土地出让收入降幅收窄,支出节奏偏慢。1-2 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0.6 万亿,同比下降10.7%,其中,土地出让收入同比下降15.7%、较2024 年降幅有所收窄,但距离企稳回升仍有距离;1-2 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度为10.2%、与过去5 年均值水平基本持平。
1-2 月,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1.1 万亿,同比增长1.2%,主要是因为1-2 月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高于去年同期,累计支出进度为9.1%、低于过去5 年均值水平(9.7%)。
9.3%面临挑战,财政留有后手。1-2 月广义财政收入、支出增速分别为-2.9%、2.9%,与全年预算目标(0.2%、9.3%)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是收入端的税收收入以及土地出让收入仍在负增长区间,居民、企业的收入改善以及地产投资企稳仍待更多政策积极呵护。往前看,常规收入部分仍有下行压力,债务收入将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广义财政支出增速或低于预期,财政或需择机加码发力。具体来看:1)从债务总量来看,2025 年狭义赤字率、广义赤字率均为历史最高水平。2025 年安排赤字5.66 万亿、赤字率4%,若进一步考虑新增专项债4.4 万亿、特别国债1.8 万亿的影响后,广义赤字规模达11.86 万亿、较2024 年增加2.9 万亿,对应广义赤字率约为8.4%。2)从发债节奏来看,政府债靠前发行。截至3 月23 日,1-3 月政府债同比多增2.5 万亿,主要是国债以及化债资金靠前发行,后续随着特别国债加入发行行列,将进一步对经济形成支撑。3)从支出力度来看,2025 年广义财政支出预计同比增长9.3%、但或有高估。根据“支出=常规收入+债务收入+调入资金-调出资金”可以发现,广义财政支出增速要实现9.3%仍有一定压力,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收入端仍有压力,尤其是第二本账的土地出让收入,二是支出端调出资金的年末执行值和年初预算值存在较大差异。若2025 年第二本账收入下滑10%(目前1-2 月增速为-10.7%)、年末约有1 万亿资金结转下年继续使用(2024 年约有1 万亿),则对应2025 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将下调至5.1%左右,略高于经济增速目标。后续若经济增长不及预期,财政或需进一步加码发力,对此财政部亦表示“为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
风险提示
1、地产修复速度不及预期;2、实际执行与年初预算存在差异;3、预算执行数与决算数存在差异。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