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新行业深度报告:新型水性粘结剂革故鼎新,赋能新蓝海
新型硅碳负极取得质的突破,规模化量产在即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追求长续航和充电效率一直是行业发展的焦点。相比传统石墨负极,硅碳负极凭借超高理论比容量(约4200mAh/g)、较高的能量密度以及快速充放电能力,成为产业重点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产业通过CVD法制备新型硅碳在纳米结构
调控、碳包覆优化、粘结剂体系改进及制备工艺升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随着成本下降及产业链协同发展,硅碳负极正迈向规模化量产阶段。
硅负极膨胀剧烈,PAA粘结剂粘结力强,高度适配
硅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与金属锂发生合金化反应,其体积膨胀可达300%以上,易导致硅颗粒粉碎、SEI膜破裂、活性材料脱落等问题,严重影响电池的循环寿命。聚丙烯酸(PAA)粘结剂与硅负极具有优异的化学兼容性,凭借其优异的粘结力、良好的机械柔性及可调控的交联结构,能够有效缓冲硅颗粒的体积变化,增强电极稳定性,改善界面离子传输特性,成为硅碳负极极片合浆环节不可或缺的关键成份。
硅碳负极助力PAA粘结剂打开市场空间,未来可期
随着硅碳负极商业化的逐渐放量,PAA粘结剂有望进入快速发展期。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统计,2024年PAA粉体需求量为1.3万吨;假设2030年硅碳负极材料出货量30万吨,在石墨负极材料掺杂比例为10%,负极极片粘结剂占比为2%,则带来PAA需求增量6万吨,2030年PAA粉体需求量有望超过7.3万吨以上。
投资建议
PAA粘结剂作为锂电池硅碳负极的关键材料,市场需求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建议关注具有先发优势的领军企业如日播时尚(收购茵地乐)、回天新材、鹿山新材等公司。
风险提示:硅碳负极规模化进度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新型粘结剂替代的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