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关税博弈的背后,重点关注自主可控
投资要点:
事件:
美国对于电子产品提供关税豁免,后续口径表现出反复不定。2025年4月11日,美国海关悄然宣布修改关税细则,将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芯片及半导体制造设备等20类电子产品排除在“对等关税”之外。然而4月13日,特朗普坚称,这些产品不存在关税例外,部分美国媒体认为此次豁免或难以持久。同时,4月14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已经开启针对半导体的232条款调查,联邦公报的两份通知显示,美国商务部在4月1日起就开始了上述调查,目前已开始调查半导体和半导体制造设备的进口情况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半导体协会发布芯片原产地规则,成为配合关税反制的重要抓手。4月11日,半导体行业协会发布通知称,根据关于非优惠原产地规则的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行业协会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
观点:
果链及AI服务器产业链厂商短期有望获得估值修复空间,但长期风险仍存。我们认为美国此次对中国予以“放松管制”的原因在于美国在这些商品领域对于中国有着较高依赖度,2024年美国对中国进口的被豁免商品占到全部此类商品进口额的20%以上,因此此举在短期内可能是美国政府的无奈之举,但是中美之间的关税博弈在长期内仍有不确定性,被动承受政策变化的压力升级,需重点关注自主可控进度。
模拟、射频、功率等领域,国产厂商获得长期切入机会,在集成电路制造领域,国产晶圆厂或将获得更多青睐。流片地认定规则通过关税杠杆有望实现供应链重构,迫使美系厂商让出市场份额,同时为国内模拟、射频、功率等厂商创造市场空间和技术升级机遇,推动国产替代进入加速期。短期来看,政策将加剧行业阵痛,但长期而言,国产半导体产业链有望实现内部良性循环,相关厂商可实现化被动为主动。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研发和量产进度不及预期;贸易壁垒进一步加深;成本压力进一步抬升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