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系列报告:2024年人形机器人核心场景发展洞察研究报告
人形机器人定义:具备现实意义的颠覆性产品,有望开启下一个十年产业大周期
定义:目前人形机器人并没有统一标准定义,根据《HumanoidRobots》的归纳,人形机器人应当能“在人工作和居住的环境工作,操作为人设计的工具和设备,与人交流”。在此前提下,人形机器人最终应具有与人类似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并具备一定自助感知、学习和决策能力,目前市面上的人形机器人通常身高在1.3米到1.8米之间,可分为足式机器人与轮式机器人。
价值: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商业化进展持续加速,预计2027年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落地
海外人形机器人概念萌芽较早,以技术导向为主,较于海外,国内以应用突破方向为主,随着国内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继续积累与突破,2023年国内人形机器人进入集中爆发期,大批厂商推出自身人形机器人产品并尝试应用于服务、汽车等场景,逐步探索商业化落地。
国家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发展目标,2025年整机产品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产业规模化发展,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推动人形机器人产品规模化落地。各地方政府政策中也明确提到人形机器人,强调开展人形机器人创新研究,推动规模化应用,政府进一步加强对人形机器人产业战略引导,但缺乏明确应用场景说明,还需企业持续探索。
社会因素:社会老龄化衍生陪伴需求,劳动力不足引发机器替人潮
中国人口出生率近年持续下降,意味着劳动力要素的供给在未来会呈现下降趋势,且中国已于2021年进入老年人口占比超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面对劳动要素供给不足以及人口老龄化难题,结合当前最前沿的AI、通讯、硬件等技术,高智能化的人形机器人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辅助工具,来帮助照料、陪伴老年人以及补充劳动力缺口等。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