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专题报告:弱通胀:破局与拐点
国际经验显示,低通胀时期的物价共振减弱,低通胀状态具有自我稳定性。此外,低通胀时期,外生冲击(比如油价变化、汇率波动)对通胀的传导也会下降。判断通胀系统性变化的一个有效指标是物价共振指数,由于共振指数领先通胀,因此编制共振指数有助于跟踪通胀的趋势,判断其潜在拐点。
在私人部门信贷需求偏弱的背景下,通胀从根本上来看,更似“财政现象”,低物价的破局在于财政扩张。当前货币储值需求仍偏强,而支付(交易)需求仍较弱,结果是物价走势总体上偏弱。要提升货币交易需求,关键在于从供给端增加财政投放货币,因为财政投放的货币更容易进入实体。2025 年财政对货币增速的贡献可能上升,有助于提升交易需求,支撑通胀,但改善的幅度取决于财政的力度。
以旧换新对社零的支撑比较显著,但对通胀影响有限,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产品供应充分,生产效率高,另一方面与以旧换新的政策设定有关。不过,看远一点,以旧换新可能一定程度上透支未来的消费需求,如果政策出现较大退坡,可能对物价带来一定压力。从供给端来看,与2016-17 年供给侧改革不同,本轮低物价主要源于需求不足而非广泛的供过于求,我们的分析显示,供给端政策对2025 年通胀的影响有限,更像“托底”,主要还靠需求扩张来提振物价。
因为物价粘性,用分项法预测短期比如3 个月的通胀比较有效。但预测6-12 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通胀用总量法(基于逆周期政策力度)可能更为可靠。我们的估算显示,中国CPI共振指数近期已经小幅回升,而核心CPI通胀也连续三个月小幅改善。CPI通胀可能已经见底,但未来通胀改善的幅度主要取决于财政扩张的力度。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