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事件点评:降准降息,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

股票资讯 阅读:2 2025-05-07 17:20:09 评论:0

  事件:

  5月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有关情况,央行表示将推出降准降息等十项货币政策措施,金融监管总局近期将推出8项增量政策。

  点评:

  外围扰动下,国内政策加码必要性增强。随着各项政策继续发力显效,我国一季度在经济增长、就业、物价以及国际收支四大方面实现平稳起步、良好开局。但同时也要看到,国内有效需求增长动力不足,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特别是目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美国滥施关税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持续回升任务比较繁重。为加强逆周期调节,稳定经济大盘,国内政策保障仍需进一步加码。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预计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央行表示,自2025年5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宏观层面来看,本轮降准释放了稳增长的积极信号,是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稳定市场预期的重要举措。同时有利于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为推动经济持续复苏提供有力的支撑。对于银行业来说,一方面,降准将直接增加银行的可用资金,从而使银行具备更强的信贷投放能力,同时在资金运用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推动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化银行体系资金结构,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缓解银行因LPR下行、首套存量房贷利率调整、化解地方债风险等带来的净息差压力,使银行有能力、有意愿持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进一步打通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目前的1.5%调降至1.4%,预计将带动LPR同步下行约0.1个百分点,此次政策利率下调有望提振市场信心,刺激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提供有力的支撑。其中,房贷利率也将跟进下行,提前还贷现象将有所缓解,叠加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5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由2.85%降至2.6%,预计每年将节省居民公积金贷款利息超过200亿元,有利于支持居民家庭的刚性住房需求,有助于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除此以外,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包括:各类专项结构性工具利率、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均从目前的1.75%降至1.5%;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从目前的2.25%降至2%。

  推动险资入市,充分发挥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的作用。金融监管总局表示,将推出三条措施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一是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试点范围,近期拟批复600亿元,为市场注入更多增量资金;二是调整偿付能力的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鼓励保险公司加大入市力度;三是推动长周期的考核机制,促进长钱长投。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不仅是政策引导的重要方向,更是险企实现稳健运营、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必然需求。随着长端利率持续下行,险资固收投资收益难以覆盖负债端成本,增加权益类投资,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有助于提升险企整体的投资收益水平,减轻利差损的压力。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若险企直接投资权益市场,更多权益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利润表对权益市场波动更为敏感。为了避免利润波动过大,保险公司或更倾向于配置波动率较小、分红稳定且估值合理的资产,并将其计入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中,分红计入利润表。随着中长期入市的卡点堵点进一步打通,险资中长期资金入市步伐有望加速,增配银行等高股息板块并将其计入FVOCI的趋势或将持续并增强。

  投资建议。银行业建议关注三条主线:一是关注高股息、低估值的工商银行(601398)、农业银行(601288)、中国银行(601988)和建设银行(601939);二是关注具备区域优势、业绩确定性强、地方债风险改善的成都银行(601838)、杭州银行(600926)、江苏银行(600919);三是关注受益于房地产风险缓释、扩内需下零售端业务修复的招商银行(600036)。保险业建议关注资产端弹性较大的中国人寿(601628)和新华保险(601336);综合能力稳健的中国太保(601601);负债端人力企稳、更受益于房地产政策的中国平安(601318)。

  风险提示。贸易战引发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增强,银行海外业务收益受损、风险敞口扩大的风险;关税战贸易战扰乱产业链供应链,银行对相关企业信贷投放回笼困难,资产质量恶化的风险;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导致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恢复不及预期的风险;房地产恢复不及预期导致信贷需求疲软、银行资产质量承压的风险;市场利率下行导致银行资产端收益率下滑,净息差持续承压的风险。


东莞证券 吴晓彤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