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金融数据点评:4月信贷需求偏弱 但政府融资持续发力
事件要点:
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800亿元,预期6946亿元,前值36400亿元。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591亿元,预期13971亿元,前值为58900亿元;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24万亿元,同比增长8.7%,较上月上升0.3%。4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0%,预期7.2%,前值7.0%,M2较上月上升0.8%,高于市场预期。
摘要:
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591亿元,预期13971亿元,前值为58900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2800亿元,预期6946亿元,前值36400亿元;M2同比增长8.0%,预期7.2%,前值7.0%。
中国4月M2大幅回升且高于预期,主要受部分受低基数、及非银存款同比大幅多增提振,而财政存款同比多增边际拖累M2同比增速所致,整体继续保持合理水平,货币政策延续宽松;新增社融同比上升且高于预期,主要由于财政靠前发力,但居民和企业部门融资需求放缓,宽信用过程整体有所加快。由于当前外部冲击加大以及国内经济复苏处于初步阶段,货币政策将适度宽松,2025年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宽松。宽信用方面,国内经济延续复苏,随着财政靠前和加快发力以及外部冲击加大后增量政策预计逐步推出和落地显效,企业、居民和政府部门融资需求回升,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力度有望加快。对市场而言,金融数据好坏参半,短期对国内风险资产和人民币汇率影响不大。中长期随着国内支持政策逐步实施且落地显效,宽信用过程有望进一步加快。
4月M2同比增长8.0%,预期7.2%,前值7.0%,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上升1和0.8个百分点;主要受部分受低基数、及非银存款同比大幅多增提振,而财政存款同比多增边际拖累M2同比增速所致,货币供应量整体保持合理增长。M1同比增长1.5%,增速较上月下降0.1%,也低于预期的3.2%,可能主要由于居民和企业存款减少所致;M0同比增长12%,上升0.5%,表明央行短期货币供应有所增加。M1、M2整体保持平稳,目前资金供给整体保持平稳、基础货币供给增加,继续保持合理水平,货币政策延续宽松。由于目前国内经济处于复苏初步阶段且外部冲击加大,货币政策延续适度宽松;而且随着当前化债加速、财政以及地产增量政策的加快落地显效,以及房地产市场预期有所改善,信贷派生需求回暖,M2预计短期保持整体回升趋势。
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800亿元,预期6946亿元,前值36400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4500亿元,4月新增信贷同比少增且低于市场预期。主要是由于企业部门贷款和居民部门短期贷款回落所致。其中,新增居民短期贷款-4019亿元,同比多降501亿元,新增居民中长期 贷款-1231亿元,同比少降435亿元。居民贷款同比小幅下降;在短期贷款方面,可能与美国加征关税下居民收入预期下降有关;中长期贷款方面,可能与居民地产需求有所减弱有关,需要继续关注商品房销售回暖趋势,是否可能出现波动。4月企业贷款新增6100亿元,同比少增250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分别为-4800亿和2500亿元,同比分别多降700亿元和少增1600亿元,表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短期偏弱;新增票据融资8341亿元,同比下降40亿元,显示银行通过票据冲量需求仍在。
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591亿元,预期13971亿元,前值为58900亿元,同比多增12249亿元;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24万亿元,同比增长8.7%,较上月上升0.3%,宽货币继续向宽信用传导。从新增社融的结构来看,实体经济信贷融资需求同比少增,居民信贷需求放缓,企业信贷有所下降,企业债券融资大幅上升、政府债发行大幅加快、非标融资需求上升。4月新增信贷884亿元,同比去年少增2465亿元,4月份信贷需求同比下降,主要与居民和实体企业融资需求放缓有关。4月信托贷款、委托贷款与银行未贴现承兑汇票等“非标”资产合计减少2873亿元,同比少降1386亿元,非标融资需求保持平稳。4月企业债券融资增加2340亿元,同比上升633亿元,企业债券融资需求有所上升,主要反映信用债利率下行提振企业债融资。政府债券净融资9729亿元,同比多增10666亿元,其中既有地方债化债因素,同时也反映了稳增长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整体来看,实体经济部门融资需求同比有所放缓,主要由于居民和企业部门信贷需求放缓所致。4月以来美国对华大幅加征关税,财政可能进一步发力,国家财政发债加速,政府融资将继续维持扩张,料将维持较高的需求;企业部门中长期随着利率的下降和结构性支持政策的加力,后续融资需求有望逐步改善;居民部门融资需求由于降低房贷利率和公积金贷款利率房地产政策刺激力度加强,需求继续修复,整体需求有望延续修复趋势。因此,当前社会融资需求短期同比改善,中长期随着国内货币政策持续宽松以及支持政策进一步加码和逐步落地显效,宽信用过程有望有所加快。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