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科微(688728) 拐点已至
格科微(688728)
投资要点
产品结构升级,高像素CIS比重进一步提升。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63.83亿元,同比+35.90%;实现归母净利润1.87亿元,同比+287.20%;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7,065.66万元,同比+14.54%。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筑底回升,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受益于AI技术在手机应用领域的持续突破创新以及新兴市场需求旺盛,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约为11.8亿部,同比增长约6.8%,连续两年负增长后,首次实现高个位数增长。在此环境下,公司2024年手机CIS产品出货量为全球第二,占比约为23%。2024年,公司手机CIS业务实现营收35.98亿元,同比+60.44%,营收占比56.39%,其中1,300万及以上像素产品的收入超过15亿元,占手机CIS业务约40%,高像素产品比重进一步提升,其中3,2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产品更新迭代,5,0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产品量产出货。同时,公司成功量产多光谱CIS,为智能手机色彩还原和智能化检测应用赋能。
临港工厂50M CIS量产,单芯片高像素芯片集成技术竞争力不断增强。24年报告期内,公司临港工厂获得了“2024年上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称号;2024年3月临港工厂通过智能工厂认定;2024年6月临港工厂取得了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标志着临港工厂在汽车电子产品设计、制造及客户服务等方面达到了国际汽车行业的高标准,为公司进入汽车前装市场、为行业提供高质量车规产品奠定坚实基础。目前,临港工厂已达到满产状态,截止2024年底,工厂已实现800万、1,300万、5,000万像素产品的量产,5,000万像素产品基于公司已经量产3,200万像素图像传感器的单芯片高像素CIS架构,通过独特的FPPI技术,创新的电路设计实现了逻辑与像素同层晶圆制造,最终仅需一片有效晶圆即可实现高像素、高性能产品。创新的单芯片高像素芯片集成技术得到市场的进一步认可,后续公司将推出更高像素规格产品。同时,临港工厂还有助于实现公司在芯片设计端和制造端的资源整合,提升在背照式图像传感器领域的设计和工艺水平,加快研发成果产业化的速度,有利于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为公司提高市场份额、扩大领先优势奠定发展基础。
大力丰富非手机CIS产品布局,新兴领域产品蓄势待发。2024年,公司非手机CIS业务实现营收14.26亿元,同比+17.82%,营收占比22.35%。全球安防市场目前仍处于弱复苏阶段,根据群智咨询(Sigmaintell)数据,2024年全球安防CIS市场出货5.28亿颗,同比增长10%。公司开发400万像素新产品GC4103,具备优异的动态范围,可实现星光级夜视全彩成像,支持Pre-Roll等低功耗门铃,智慧家居等应用。公司800万像素产品已导入品牌客户并量产,后续公司将持续围绕非手机应用的技术需求进行研发设计与优化,包括优化读出电路噪声、极低功耗等技术,相关产品预计25年问世。在汽车电子领域,公司已开始布局车载前装芯片,完成了首颗车载前装图像传感器的研发与流片,预计25年产品能够面向市场进行推广。此外,随着AI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以及智能眼镜产品的不断推出,2024年AI智能眼镜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公司持续关注相关新兴市场发展,并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研发进展与产品落地,预计应用于AI眼镜领域的产品将在2025年实现量产。
显示驱动芯片稳中求进,TDDI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公司显示驱动芯片业务实现营收13.56亿元,同比+9.47%,营收占比21.26%。24年报告期内,公司显示驱动芯片业务迅速发展,通过自主研发的无外部元器件设计、图像压缩算法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大大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已覆盖QQVGA到FHD+的分辨率。公司主打手机、穿戴式、工控及家居产品中小尺寸显示屏的应用,24年报告期内,公司显示驱动芯片产品差异化能力进一步提升,不断扩展在智能家居、医疗、商业显示等多种智能场景下的应用。同时,LCD TDDI产品已经获得国际知名手机品牌订单,销售占比明显提升,TDDI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除了LCD显示驱动芯片之外,公司也持续关注AMOLED显示行业的发展。公司已具备AMOLED驱动芯片产品的相关技术储备,将很快推出AMOLED显示驱动IC产品。未来AMOLED显示驱动IC也将成为公司的重要增长点。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分别实现收入80/101/13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7/13亿元,当前股价对应2025-2027年EV/EBITDA分别为27倍、21倍、16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技术创新风险,产品研发风险,核心技术泄密风险,原材料供应及委外加工风险,供应商集中度较高的风险,经营业绩波动风险,代销模式风险,毛利率波动风险,折旧上升风险,存货跌价风险,税收优惠政策风险,汇率波动的风险,应收账款回收的风险,下游市场需求不及预期的风险,宏观环境风险。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