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行业6月社融金融数据点评:信贷同比多增,M1增速大幅提升
事件: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5年上半年社融与金融数据。6月末,存量社融同比+8.9%;M2同比+8.3%、M1同比+4.6%;人民币贷款同比+7.1%、存款同比+8.3%;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24万亿元,人民币存款+3.21万亿。
点评:6月社融信贷整体符合预期。社融同比多增,主要是财政保持积极、政府债供给持续发力;6月旺季信贷投放实现同比多增。其中,企业短贷为6月信贷多增的主要贡献项,季末集中投放冲量特征明显。企业中长贷同比多增,债务置换影响逐步减小。居民短贷、中长贷均小幅多增。综合来看,财政发力下,社融增长有支撑;实体信贷需求仍待进一步提振。
(一)6月社融同比多增,主要源于政府债、贷款旺季投放。6月社融新增4.2万亿,同比+9016亿。其中,人民币贷款新增2.36万亿,同比+1710亿,信贷投放季节性加码;政府债券净融资1.35万亿,同比+5072亿,体现财政保持积极,政府债供给持续发力。6月末社融同比+8.9%,环比上月提高0.2pct。往后看,三季度为政府债发行高峰,政府融资有望支撑社融维持平稳。
(二)6月旺季信贷投放实现同比多增,企业短贷为多增主要贡献。在年中各类指标考核等因素驱动下,6月银行贷款投放诉求较强,是信贷投放大月。6月末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7.1%,与上月持平。6月人民币贷款单月新增2.24万亿,同比+1100亿。从上半年来看,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12.92万亿,同比-3500亿。上半年地方政府已发行超过1.7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置换地方隐性债务(进度85%),对银行表内存量信贷有较大影响。
企业短贷、中长贷均同比多增,票据冲量减小。6月非金企业贷款新增1.77万亿,同比+1400亿。其中新增短贷1.16万亿,同比+4900亿,季末集中投放对公短贷冲量特征明显,跨季后或有回落。新增中长贷1.01万亿,同比+400亿,为2月以来首次同比多增,反映随着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进度进入尾声,债务置换对中长贷的影响逐步减小。票据贴现减少4109亿,同比-3716亿;在资产收益率管理下,银行主动压降低利率的票据融资,上半年累计减少464亿。
居民短贷、中长贷同比小幅多增。6月居民贷款新增5976亿,同比+267亿。其中,短贷新增2621亿,同比+150亿;或主要受618等消费场景带动。中长贷新增3353亿,同比+151亿。从6月地产销售情况来看,量价均有承压(30城新房成交面积同比-2.15%,17成二手房成交面积同比-1.64%;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百城新房、二手房均价分别同比+2.59%、-7.26%)。判断居民中长贷同比小幅多增主要体现按揭贷款早偿改善。考虑居民部门就业、收入、房价等未明显改善,后续居民加杠杆意愿仍待更多政策刺激。
新发放贷款定价总体平稳。据央行数据,1-6月企业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3%(此前1-5月央行公布值分别为3.4%、3.3%、3.3%、3.2%、3.2%),判断6月新发企业贷款利率环比未明显下降,年初以来贷款利率下行幅度明显放缓。1-6月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约3.1%(此前1-5月央行公布值均为3.1%),年初以来保持平稳。当前监管对银行理性定价、合理净息差持呵护态度,预计全年贷款利率下行幅度有限、速度平缓。
(三)去年低基数下,M1增速环比大幅提升。6月M1同比增4.6%,环比大幅提升2.3pct;主要与去年手工补息整改的低基数有关(24年4-6月M1增速基数较低)。M2同比增8.3%,环比提升0.4pct。6月人民币存款新增3.21万亿,同比+7500亿。分部门看,季末财政支出力度加大和理财回表等因素驱动存款由政府部门、非银部分向企业、居民转移。居民存款新增2.47万亿,同比+3300亿;企业存款新增1.78万亿,同比+7773亿;财政存款减少8200亿,同比-7亿;非银存款减少5200,同比-3400亿。
投资建议:6月银行信贷增速平稳,存款增速回升;价格方面,今年贷款利率下行放缓,存款挂牌利率调降推动负债成本改善,预计上半年息差延续降幅收窄趋势,净利息收入边际改善。二季度债市回暖、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预计投资、中收等边际改善。在政策托底下,资产质量平稳,拨备仍有释放空间。综合量价质指标,预计上市银行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增速较一季度边际改善。各类银行来看,预计城农商行保持在第一梯队,优质区域行业绩领跑;国有大行营收、利润边际改善;股份行盈利降幅收窄,预计分化仍较大,部分业绩释放动力较强个股有望领跑。
我们继续看好银行板块配置价值。内在逻辑是利率中枢下行背景下,资产荒矛盾长期存在,银行股息较高且业绩稳定性强,配置价值将进一步突显。从资金面来看,政策持续鼓励中长线资金入市,预计保险资管、理财公司以及在公募新规推动下主动管理型基金均对银行板块有加大配置需求,有利板块表现。建议关注:(1)历史风险持续出清、低估值、主动基金显著欠配的股份行;(2)稳增长政策成效逐步显现之下,具备区位优势和业绩释放空间的优质区域行。
风险提示:经济复苏、实体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导致信贷增速大幅下滑;政策力度和实施效果不及预期,导致风险抬升资产质量大幅恶化等。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