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港口行业分析
一、行业概况
港口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港口行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是上下游行业的高效运作以及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贸易、中国9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均通过以港口为枢纽的航运完成。中国港口主要为腹地型港口,包括内河港口和沿海港口,腹地经济运行情况及产业结构对港口经营货种及吞吐量影响很大。同时,港口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港口的布局规划、功能定位、收费机制等方面受国家政策影响较大。
二、行业发展政策
国家陆续在港口规划建设、环境保护、智慧港口和收费管理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港口向智慧、绿色、安全、高效方面发展,并逐步完善市场化、规范化的港口收费体系,提升港口综合服务和竞争能力。同时,随着多层级的国家港口枢纽体系建设的推进,预计未来港口建设仍将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
规划建设方面,2023年3月,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海关总署、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印发《推进铁水联运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至2025年长江干线主要港口铁路进港全覆盖,沿海主要港口铁路进港率达到90%左右。2024年6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旨在推进多层级的国家港口枢纽体系建设,加快国家高等级航道规划建设,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港口建设方面要求加快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持续提升国际枢纽港发展能级、做强主要港口枢纽功能并强化重点货类运输系统专业化码头保障能力。
环境保护方面,2018年交通运输部推动“公转铁”“公转水”政策实施,以铁路运能提升、水运系统升级、公路货运治理、多式联运提速、信息资源整合和城市绿色配送六大行动作为主要措施,着力推进运输结构调整。2019年11月,九部门联合颁布《关于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着力加快绿色港口建设。
智慧港口建设方面,2023年11月,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全国港口和航道基础设施数字化、生产运营管理和对外服务智慧化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2024年4月,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引导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通知》,重点支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6轴7廊8通道”主骨架以及国家区域重大战略范围内的国家公路和国家高等级航道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
收费管理方面,自2015年以来,交通运输部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不断修订《港口收费计费办法》,逐步对港口设施保安费、港口作业包干费、堆存保管费、库场使用费等费用执行市场调节价,赋予港口经营企业更多的自主权,港口收费水平将主要取决于市场竞争。同时,通过精简收费项目和降低政府定价收费标准,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和优化口岸营商环境,市场化、规范化的港口收费体系逐步完善。
三、行业周期性和竞争格局
(一)行业周期性
港口行业对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的敏感度较高,体现出较强的经济周期性。货物吞吐量是衡量港口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不仅集中反映了港口的运营成果,也直接决定了港口行业收入,可以从宏观经济和货物吞吐量的关联程度判断港口行业的经济周期性。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经济维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2011年开始中国GDP转为中高速增长,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速波动幅度较大,整体表现为下降趋势,2024年GDP和进出口贸易增速均为5.0%。从货物吞吐量来看,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速均波动下降,与GDP增速变动趋势整体保持一致,与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速高度相关。整体看,港口行业经济周期性较强。
(二)行业竞争格局
港口行业整体准入壁垒较高,中国大部分省份已完成港口资源整合,“一省一港”的行业格局基本形成,未来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将成为港口行业发展的重要基调。港口建设需要自然条件良好的岸线资源,具有一定的资产稀缺性,并且港口与腹地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其辐射区域相对稳定,从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垄断性特征,整体准入壁垒较高。经多年投资发展,中国沿海已形成五大港口群,分别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港口群,港口竞争格局基本稳定。从2012年开始,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明显放缓,行业从快速成长期步入成熟期;部分港口企业吞吐量增速放缓,债务负担有所加重,区域港口之间竞争加剧。为解决传统“一港一企”模式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港口重复建设和经营效率低下等问题,2015年浙江省国资委组建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相继完成了省内沿海五港和内河港口的全面整合,并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8月,交通运输部发文要求全国学习浙江港口整合经验,开启了省级港口整合的大幕,此后江苏、辽宁、山东、福建、广东等区域先后开启了省内港口资源的整合进程。目前,港口资源丰富的各省份均已成立省级港口集团,其中广东省由于港口运营主体背景复杂,整合难度大,2024年11月,广东省公布《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意见》,提出在港口、航运等领域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未来广东省港口的整合情况有待关注;江苏省整合了主要港口资源,未来还有进一步整合的空间;其他各省份基本已完成省内港口资源的初步整合,“一省一港”的行业格局基本形成,但港口集团内部如何优化资源分配、提高协同效应仍需持续探索。
港口整合有助于岸线资源合理分配、港区之间合理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和消除恶性竞争,而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港口整合还将通过加强江海联运和铁水联运等方式强化交通物流体系整体的网络效应。港口整合符合行业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政策方向,是行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未来区域合作和协同发展将成为港口行业发展的重要基调。
四、行业运行情况
受GDP及进出口增速放缓影响,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放缓并小幅波动。中国货物吞吐量排名靠前的港口主要为沿海港口,主要港口吞吐量增速分化明显。
从货物吞吐量来看,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表现为三个阶段,2001-2010年,中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波动幅度大,但整体保持高速增长;2010-2015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快速下降;2016年以来增速小幅波动。2024年,中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75.95亿吨,增长3.7%,增速有所回落。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12.18亿吨,增长3.5%;内河港口完成63.77亿吨,增长3.9%。2025年1-3月,中国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2.22亿吨,增长3.2%;其中,沿海港口完成27.38亿吨,内河港口完成14.84亿吨,分别增长1.6%和6.3%,内河港口增速明显高于沿海港口。
从集装箱吞吐量来看,集装箱吞吐量增速的变化与港口货物吞吐量基本保持一致,2016年以来,多式联运的推广带动“散改集”需求旺盛,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并小幅波动。2024年,中国港口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32亿标准箱,增长7.0%。2025年1-3月,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0.83亿标准箱,增长8.2%。
2024年,中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分化明显,吞吐量排名靠前的港口主要为沿海港口,其中宁波-舟山港、上海港、青岛港、日照港和深圳港货物吞吐量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集装箱方面,由于欧美补库存以及国内抢出口,中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增速提高2.1个百分点;宁波舟山港进一步增加国际航线,并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提高装卸效率,其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速超过10%;受益于“一带一路”政策、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立,以及加快海铁联运一体化建设,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延续了较高增速;深圳港外贸航线继续增加且经济腹地新能源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出口订单增加,共同带动外贸集装箱同比增长,同时通过加强内陆港建设布局和深化与泛亚航运等内贸航司的合作拉动全港内贸集装箱增长,使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速显著回升;厦门港出现负增长,主要系港内短驳不再计入集装箱量以及国际中转减少等影响。
2018年以来,中国内河交通投资规模持续高于沿海,沿海港口处于结构性产能过剩阶段,但码头更新、优化港口布局以及航道建设需求仍然存在,且中国港口泊位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预计港口和航道建设仍将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
中国沿海港口处于结构性产能过剩阶段,沿海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自2011年以来持续下降,2019年达到最低值523.81亿元,但码头更新、优化港口布局以及航道建设等需求仍然存在,在“稳增长”以及“交通强国”政策的推进下,沿海交通投资规模在2019年触底后反弹并持续增长。同时,中国积极推进内河航运发展,产业转移以及“公转水”政策等因素也促进了内河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18年以来内河交通投资规模均高于沿海,中国内河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2024年,中国完成水路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207.96亿元,增长9.5%,投资规模同比进一步增长但增速有所下降。2024年,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支持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预计港口和航道建设仍将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
中国港口泊位向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随着港口整合的持续深入以及非法小型泊位的清退,中国港口拥有的泊位总量呈现下降趋势,2022年开始止跌回升;与此同时,万吨级以上泊位以及其中的专业化泊位数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根据《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4年底,中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2219个,比上年末增加196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971个,比上年末增加93个。全国万吨级及以上泊位中,专业化泊位1579个,比上年末增加35个;通用散货泊位698个,增加34个;通用件杂货泊位463个,增加16个;客货万吨级及以上泊位3个,与去年持平;多用途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93个,增加10个。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