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抗体行业(一):从跟随到突破,PD-(L)1/VEGF正当时

股票资讯 阅读:3 2025-07-16 15:42:00 评论:0

  全球双抗开发热情高涨,国产抗体行业迎来创新成果兑现窗口期。2025年上半年,在PD-(L)1plus研发热潮的推动下,我国众多创新药企在双特异性抗体(简称:双抗,BsAb)领域取得亮眼成绩,这不仅成功点燃全球双抗赛道研发及商务合作(BD)热情,同时也使得中国创新药企在抗体偶联药物(ADC)技术之后、再次于双抗领域实现突破:1)三生制药将其SSGJ-707分子的海外权益BD给辉瑞,相关交易额刷新中国分子BD记录;2)依沃西单抗等分子商业化及数据读出进度加速,另外三生制药、君实生物、荣昌生物、普米斯、宜明昂科、华海药业等中国药企的众多PD-(L)1/VEGF双抗将陆续推进关键临床,开发进度加速;3)2025ASCO大会上,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多家创新药企双抗分子入选口头报告,中国分子临床数据惊艳全球。

  双抗迭代升级,中国技术走在世界前列。PD-(L)1/VEGF双抗实质是对PD-(L)1单抗的升级迭代,而全球PD(L)-1单抗已进入成熟阶段,2024年部分PD(L)-1单抗销售总和超530亿美金,且竞争格局呈现默沙东(帕博利珠单抗)和BMS(纳武利尤单抗)独大的局面,部分大型跨国药企(MNC)错失第一代IO红利。面对双抗升级所带来的竞争格局的潜在冲击变化,各家跨国药企纷纷通过BD来布局PD-(L)1/VEGF双抗赛道,我们认为PD-(L)1/VEGF等双抗BD交易热情有望持续:1)从买家维度,目前仅有默沙东、辉瑞、BMS布局了PD-(L)1/VEGF,例如罗氏、阿斯利康、强生等众多重点布局双抗领域的MNC却尚未涉及PD-(L)1/VEGF开发。因此,我们认为上述MNC后续有望跟进布局,分享二代IO的庞大潜力市场;2)从卖家维度,目前中国PD-(L)1/VEGF双抗分子优势明显。一方面,中国PD-(L)1/VEGF双抗开发进度全球领先,不乏分子进入Ⅲ期临床、甚至获批上市;另一方面,中国PD-(L)1/VEGF双抗分子疗效优异、产品力强,包括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三生制药的SSGJ-707以及普米斯/BioNTech/BMS开发的PM8002,纷纷开展与第一代IO中产品力较强的帕博利珠单抗、度伐利尤单抗、阿替利珠单抗等开展头对头临床试验,彰显中国创新药企对其双抗分子的充分信心。

  PD-(L)1/VEGF具有广谱抗癌效应,相比第一代IO数据更亮眼。1)PD-(L)1/VEGF双抗与PD-(L)1单抗一样同样具有广谱抗癌效应,尤其在肺癌、三阴性乳腺癌(TNBC)、消化道肿瘤(结直肠癌、胆管癌、肝癌、胰腺癌等)上具有较好抗癌效果。而上述癌种不管在中国还是全球患者基数庞大、治疗需求广,目前国产PD-(L)1/VEGF双抗纷纷围绕这些适应症进行临床布局。2)与单抗相比,双抗具有更强的特异性、靶向性,同时亦能够降低脱靶毒性和耐药性。事实上,后续的临床数据对比中,也可以看出PD-(L)1/VEGF双抗相对PD-(L)1单抗的抗肿瘤疗效的显著提升。

  投资建议与估值

  全球以PD-(L)1/VEGF为代表的双抗分子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双抗赛道开发热情高。对此,我们所建议的投资策略:1)关注双抗分子所处的开发阶段,针对进展快的分子的投资应着眼于商业化,并关注关键临床的数据读出与后续的适应症上市。而针对开发阶段相对早期分子等,应关注其后续进入关键临床时间、以及后续可能的BD潜力。

  2)关注国内拥有成熟双抗/多抗技术平台的创新药企。目前全球抗肿瘤治疗出现了明显的迭代趋势,其中化疗正在被ADC技术所迭代,免疫治疗中单抗正在被双抗甚至多抗所迭代,同时出现ADC与免疫联用的趋势,其背后是精准治疗需求的不断提升。相应,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体内有成熟双抗/多抗技术平台的创新标的,一方面这类标的代表未来抗肿瘤治疗方向;另一方面成熟技术平台将产出更多潜力分子,同时关注这些分子未来的BD潜力。

  推荐标的:康方生物、三生制药、荣昌生物等(更多投资标的请参考报告正文)。

  风险提示

  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竞争格局恶化的风险,行业政策变动风险。


国金证券 甘坛焕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