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电混动汽车进化论:经济性带来持续繁荣,但终将因技术革命改变
繁荣:中国插电混合动力(下简称插混)汽车市场增速连续3年多超过纯电动汽车,补能效率的优势一直存在,经济性是本轮插混爆发的主因。中国市场通勤需求大,2021年开始,一系列购置成本和通勤油耗双低的混动产品带来了销量爆发。这些主流混动技术主要通过发动机只发电,电机驱动车辆的串联工作模式解决通勤油耗问题,将发动机转速和功率均与汽车行驶状态“解耦”(解绑),避免频繁启停和低速、低功率运转损害燃油经济性。在串联结构基础上,车企不断优化混动架构,降低制造成本。
纯电动汽车补能效率逐渐提升,插混汽车能否持续保持经济性成为后续发展的关键。随着纯电动汽车单车带电量增加、快充技术普及和充电网络持续布局,插混补能效率的优势逐渐减弱,经济性将决定插混市场会长期繁荣或仅仅是全面电动化之前的过渡。
演化:插混汽车可分为发动机可直驱车辆(PHEV,取狭义概念便于区分)和不可直驱车辆(EREV)两类,有以下趋势:
1)传统车企凭借在发动机技术,燃油车车型平台等方面的产品技术积累,不断优化PHEV产品。PHEV发动机需要兼顾直驱和发电,较EREV研发成本更高,周期更长,且发动机直驱结构更兼容燃油车平台。
PHEV产品光谱更接近燃油车,定位可充电的节能车。发动机直驱结构使PHEV车内空间不及EREV,但同时使得电池可以“够用就好”。我们预计PHEV将沿着小电池、少档位的“油电平价”方向持续切入“成本优先于空间”的小尺寸传统燃油车市场。
2)新势力基本采用EREV路线,将与纯电车型技术融合共享。EREV发动机不需要驱动车辆,只需在纯电动车型基础上增加增程发电系统,从技术到零件甚至车型平台都可以纯电车型深度融合共享。
EREV产品光谱更接近纯电,定位带备用电源的纯电动车。大电池小油箱减少亏电情况,布置灵活更适配空间需求强的大尺寸家用SUV车型。
繁荣后期:结合上述产品技术趋势和中国消费者用车习惯,插混将持续具备
很强经济性。A级(紧凑型)以上尺寸车型,制造成本燃油车<PHEV<EREV<纯电动,而综合能源成本排序正相反。因此随着用车强度逐渐增大,经济性角度,能源成本权重增大,首选将依次从燃油车向PHEV、EREV到纯电动变化。我们按照消费者用车习惯测算了不同尺寸车型插混占据经济性优势的比例并预计,2030年,插混在中国汽车市场将占据近40%份额。海外针对当地市场的不同用车需求和技术发展现状,我们判断插混在美国市场需求有限,在欧洲则有相对较好的前景。
终局:更长期看,自动驾驶和V2G等技术革命将大幅加强纯电车型经济性,推动纯电动汽车对插混和燃油车的替代。上述技术将使得车辆的电池使用强度大幅提升,大大提升用车成本权重和电池资产价值,系统更简洁高效的纯电动汽车生命周期成本优势凸显,更符合未来的需求。
风险提示: 1、PHEV自2024年开始的阶段性高库存带来2025年同比增长率的大幅下降,挫伤经销商渠道、市场价格体系和短期口碑;
2、低成本/长续航电池、自动驾驶、V2G技术的普及快于预期;3、欧盟等对非零排放车辆(包括插电混动汽车)实施限制政策。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