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Q2被动和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持股分析:关注显著低配的顺周期资产
股票资讯
阅读:4
2025-07-23 20:56:06
评论:0
主要结论
一、被动型基金(ETF)规模再创新高。
2025Q2股票型ETF当前总规模约为3万亿元,持股市值占比达到3.7%,创历史新高。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在2021年达到最高峰(6.2%)后一路下行,25Q2降至3.0%。25Q2宽基ETF中主要是沪深300、中证1000份额提升显著,分别增加241和115亿份。在行业ETF中,主要是银行、白酒、半导体、人工智能、机器人、军工、黄金和稀土ETF份额环比25Q1提升显著。
二、港股:相关ETF规模提升显著,主动权益对港股配置续创新高。
港股类ETF份额环比增加显著,主要系互联网、创新药、金融、高股息等带来的增量贡献。25Q2港股类ETF份额环比25Q1增加383亿份,规模环比25Q1增加561亿元,其中恒生科技、港股互联网、港股科技、创新药、金融和高股息类ETF分别增加165、105、129、93、26和24亿份,为主要增量。
主动权益对港股配置续创新高,互联网和新消费是主要配置方向。25Q2港股通公司配置占比较25Q1上升0.8个百分点至20.0%,续创新高,主要加仓行业集中在医药、轻工(新消费)、非银等领域。如果进一步剔除掉不能投资港股的基金计算:
25Q2可投港股的主动基金股票规模占全部主动权益型基金的51%,规模约1.49万亿元,这部分基金重仓股中港股市值达到3260亿左右,占全部重仓股比例达到38%。这部分基金在港股投资方向主要是互联网+新消费(集中在传媒、汽车、商贸零售、轻工制造、社会服务等行业)。
港股底层资产多元,在各个大类风格板块中均具备优质资产,预计后续港股在公募基金配置中占比仍然占据较大份额。
腾讯控股连续第二个季度成为公募基金重仓规模第一大个股。
三、主动权益型基金的净值表现:高仓位下,公募基金赚钱效应持续回暖,但仍有一定赎回压力,但全年有望迎来反转。
2025年初以来,公募基金维持高仓位,赚钱效应持续回暖,全年有望进一步反转。2025Q2普通股票型和灵活配置型基金整体仓位分别提升0.6和0.5个百分点至88.9%和75.4%,偏股混合型基金仓位与上个季度基本持平在87.2%,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25年初以来,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净值涨幅中位数为7.4%,仅弱于国证2000和中证1000,强于科创50、创业板指、中证500、上证指数与沪深300。
当前公募基金仍有一定赎回压力,但全年有望迎来反转。25Q2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新基金发行372亿份,存量赎回1084亿份,单季净赎回712亿份,当前公募基金在经历了2021-2022与市场持平、2023年跑输市场、2024年小幅跑赢市场之后,仍有一定赎回压力。但是,若后续市场赚钱效应进一步扩大,公募基金赎回压力有望缓解,且全年公募基金收益表现有望迎来反转。
四、A股行业配置:加仓通信、传媒、农林牧渔、军工、金融,减仓汽车、食品饮料、社服、电力设备 、钢铁。
25Q2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加仓通信(25Q2持仓占比5.4%,配置系数1.86倍)、农林牧渔(25Q2持仓占比1.6%,配置系数1.36倍)、传媒(25Q2持仓占比1.9%,配置系数1.09倍)、国防军工(25Q2持仓占比4.2%,配置系数1.43倍)、非银金融(25Q2持仓占比1.9%,配置系数0.26倍)、银行(25Q2持仓占比4.9%,配置系数0.38倍),减仓汽车(25Q2持仓占比6.3%,配置系数1.48倍)、食品饮料(25Q2持仓占比6.8%,配置系数1.26倍)、钢铁(25Q2持仓占比0.3%,配置系数0.34倍)、社会服务(25Q2持仓占比0.4%,配置系数0.82倍)、电力设备(25Q2持仓占比9.9%,配置系数1.65倍)。2025年二季度全球地缘冲突不断,A股市场在贸易冲突等因素影响下波动剧烈,风险偏好先抑后扬。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加仓有产业趋势和事件催化的通信、传媒、军工,基本面反转的农林牧渔以及机构资金端低配的金融板块,而基本面有压力的汽车、电力设备、受“禁酒令”影响的食品饮料等行业减仓。
电子持仓25Q2维持18.8%的高位,其中半导体占一半比例,行业拥挤度较高,后续进攻性在人工智能链条内部排序中可能较后,重视资金端低配的计算机。25Q2电子行业整体持仓高达18.8%,为2010年来98%分位数,其中结构上半导体占比达到10.6%,几乎也为历史最高水平。此前我们在2021年12月21日发布的《经济下行期,逆向寻找增量》报告中,提出“单一行业公募持仓上限为20%,且逼近或达到这一极限后行业要提防阶段性的筹码拥挤,成功规避了新能源调整行情。
当前电子的持仓占比突破18%,逼近20%。与此同时电子连续2年正收益且排名前五,又面临“事不过三”的股价压力(无法连续3年排名前五且有正收益),2025年下半年行业进攻性可能受限。在人工智能链条中,计算机是科技板块中唯一一个相对业绩基准低配的行业,25Q2持仓比例为2.6%,配置系数为0.56倍,随着后续产业链的落地,计算机从PBROE视角有望开启盈利周期上行通道。
消费中的白酒筹码端有望迎来出清,值得绝对收益投资者重视。25Q2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对食品饮料的持仓占比为 6.8%,配置系数为1.26倍。但如果剔除掉典型的“酒类”基金(即122只“酒类”主题基金,占总基金规模约5.2%比例),其他基金对白酒配置大幅下降——21Q1白酒持仓占比为11.7%,在24Q1降至6.7%,在25Q2进一步降低至2%,而配置系数也从21Q1高点的1.56倍降低至25Q2的0.5倍,显著低于市场配置水平。对比上一轮2012年食品饮料因“三公经费限制”“食品安全”问题,筹码端也是从2012Q1的18.9%降至2015Q1的2.5%,而彼时市场食品饮料主题基金规模还很小。
医药内部结构分化显著。医药整体25Q2持仓占比为11.0%,处于历史25%分位,配置系数为1.66倍,25Q2变化不大,剔除掉医药主题基金后,25Q2医药生物的配置系数为0.87倍,处于历史9.8%分位。但医药内部结构分化显著,化学制药获得大量加仓,当前持仓占比为5.6%,占整体一半以上,而医疗研发外包、医院和医疗耗材等减仓明显。同时,港股创新药份额也显著提升。
金融板块中非银修复程度比银行小,配置系数更低。1)银行:25Q2银行受益于平准基金稳定大盘、公募基金新规等因素,同时叠加低估值高分红属性,持续领涨,成为二季度表现最强的行业之一。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加仓银行,持仓比例环比提升1.1个百分点至4.9%,已回升至历史51%分位,但由于行业指数涨幅较大,配置系数仍处于0.38的绝对低位。2)非银显著低配:非银整体25Q2持仓占比为1.9%,配置系数0.26倍,均处于历史25%分位以下,其中证券和保险分别为0.6%和1.1%。
周期、地产链显著低配,后续随着“反内卷”继续开展,资金端低配叠加估值端处于底部的顺周期资产值得重视。钢铁、煤炭、石油石化、建材、建筑、房地产25Q2持仓占比均不足1%,房地产和建材配置系数分别为0.53和0.81仍然低配,其他几大行业不足0.5。
风险提示:1)公募基金仅为市场资金的一部分,不具有全面代表性;2)基金季报数据有时间滞后性;3)本文分析均以基金季报披露的前十大重仓股为口径,与基金全部重仓股相比存在一定误差。 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研究员:林丽梅/郝丹阳/刘雅婧/王胜/冯彧 日期:2025-07-23
一、被动型基金(ETF)规模再创新高。
2025Q2股票型ETF当前总规模约为3万亿元,持股市值占比达到3.7%,创历史新高。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在2021年达到最高峰(6.2%)后一路下行,25Q2降至3.0%。25Q2宽基ETF中主要是沪深300、中证1000份额提升显著,分别增加241和115亿份。在行业ETF中,主要是银行、白酒、半导体、人工智能、机器人、军工、黄金和稀土ETF份额环比25Q1提升显著。
二、港股:相关ETF规模提升显著,主动权益对港股配置续创新高。
港股类ETF份额环比增加显著,主要系互联网、创新药、金融、高股息等带来的增量贡献。25Q2港股类ETF份额环比25Q1增加383亿份,规模环比25Q1增加561亿元,其中恒生科技、港股互联网、港股科技、创新药、金融和高股息类ETF分别增加165、105、129、93、26和24亿份,为主要增量。
主动权益对港股配置续创新高,互联网和新消费是主要配置方向。25Q2港股通公司配置占比较25Q1上升0.8个百分点至20.0%,续创新高,主要加仓行业集中在医药、轻工(新消费)、非银等领域。如果进一步剔除掉不能投资港股的基金计算:
25Q2可投港股的主动基金股票规模占全部主动权益型基金的51%,规模约1.49万亿元,这部分基金重仓股中港股市值达到3260亿左右,占全部重仓股比例达到38%。这部分基金在港股投资方向主要是互联网+新消费(集中在传媒、汽车、商贸零售、轻工制造、社会服务等行业)。
港股底层资产多元,在各个大类风格板块中均具备优质资产,预计后续港股在公募基金配置中占比仍然占据较大份额。
腾讯控股连续第二个季度成为公募基金重仓规模第一大个股。
三、主动权益型基金的净值表现:高仓位下,公募基金赚钱效应持续回暖,但仍有一定赎回压力,但全年有望迎来反转。
2025年初以来,公募基金维持高仓位,赚钱效应持续回暖,全年有望进一步反转。2025Q2普通股票型和灵活配置型基金整体仓位分别提升0.6和0.5个百分点至88.9%和75.4%,偏股混合型基金仓位与上个季度基本持平在87.2%,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2025年初以来,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净值涨幅中位数为7.4%,仅弱于国证2000和中证1000,强于科创50、创业板指、中证500、上证指数与沪深300。
当前公募基金仍有一定赎回压力,但全年有望迎来反转。25Q2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新基金发行372亿份,存量赎回1084亿份,单季净赎回712亿份,当前公募基金在经历了2021-2022与市场持平、2023年跑输市场、2024年小幅跑赢市场之后,仍有一定赎回压力。但是,若后续市场赚钱效应进一步扩大,公募基金赎回压力有望缓解,且全年公募基金收益表现有望迎来反转。
四、A股行业配置:加仓通信、传媒、农林牧渔、军工、金融,减仓汽车、食品饮料、社服、电力设备 、钢铁。
25Q2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加仓通信(25Q2持仓占比5.4%,配置系数1.86倍)、农林牧渔(25Q2持仓占比1.6%,配置系数1.36倍)、传媒(25Q2持仓占比1.9%,配置系数1.09倍)、国防军工(25Q2持仓占比4.2%,配置系数1.43倍)、非银金融(25Q2持仓占比1.9%,配置系数0.26倍)、银行(25Q2持仓占比4.9%,配置系数0.38倍),减仓汽车(25Q2持仓占比6.3%,配置系数1.48倍)、食品饮料(25Q2持仓占比6.8%,配置系数1.26倍)、钢铁(25Q2持仓占比0.3%,配置系数0.34倍)、社会服务(25Q2持仓占比0.4%,配置系数0.82倍)、电力设备(25Q2持仓占比9.9%,配置系数1.65倍)。2025年二季度全球地缘冲突不断,A股市场在贸易冲突等因素影响下波动剧烈,风险偏好先抑后扬。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加仓有产业趋势和事件催化的通信、传媒、军工,基本面反转的农林牧渔以及机构资金端低配的金融板块,而基本面有压力的汽车、电力设备、受“禁酒令”影响的食品饮料等行业减仓。
电子持仓25Q2维持18.8%的高位,其中半导体占一半比例,行业拥挤度较高,后续进攻性在人工智能链条内部排序中可能较后,重视资金端低配的计算机。25Q2电子行业整体持仓高达18.8%,为2010年来98%分位数,其中结构上半导体占比达到10.6%,几乎也为历史最高水平。此前我们在2021年12月21日发布的《经济下行期,逆向寻找增量》报告中,提出“单一行业公募持仓上限为20%,且逼近或达到这一极限后行业要提防阶段性的筹码拥挤,成功规避了新能源调整行情。
当前电子的持仓占比突破18%,逼近20%。与此同时电子连续2年正收益且排名前五,又面临“事不过三”的股价压力(无法连续3年排名前五且有正收益),2025年下半年行业进攻性可能受限。在人工智能链条中,计算机是科技板块中唯一一个相对业绩基准低配的行业,25Q2持仓比例为2.6%,配置系数为0.56倍,随着后续产业链的落地,计算机从PBROE视角有望开启盈利周期上行通道。
消费中的白酒筹码端有望迎来出清,值得绝对收益投资者重视。25Q2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对食品饮料的持仓占比为 6.8%,配置系数为1.26倍。但如果剔除掉典型的“酒类”基金(即122只“酒类”主题基金,占总基金规模约5.2%比例),其他基金对白酒配置大幅下降——21Q1白酒持仓占比为11.7%,在24Q1降至6.7%,在25Q2进一步降低至2%,而配置系数也从21Q1高点的1.56倍降低至25Q2的0.5倍,显著低于市场配置水平。对比上一轮2012年食品饮料因“三公经费限制”“食品安全”问题,筹码端也是从2012Q1的18.9%降至2015Q1的2.5%,而彼时市场食品饮料主题基金规模还很小。
医药内部结构分化显著。医药整体25Q2持仓占比为11.0%,处于历史25%分位,配置系数为1.66倍,25Q2变化不大,剔除掉医药主题基金后,25Q2医药生物的配置系数为0.87倍,处于历史9.8%分位。但医药内部结构分化显著,化学制药获得大量加仓,当前持仓占比为5.6%,占整体一半以上,而医疗研发外包、医院和医疗耗材等减仓明显。同时,港股创新药份额也显著提升。
金融板块中非银修复程度比银行小,配置系数更低。1)银行:25Q2银行受益于平准基金稳定大盘、公募基金新规等因素,同时叠加低估值高分红属性,持续领涨,成为二季度表现最强的行业之一。主动权益型公募基金加仓银行,持仓比例环比提升1.1个百分点至4.9%,已回升至历史51%分位,但由于行业指数涨幅较大,配置系数仍处于0.38的绝对低位。2)非银显著低配:非银整体25Q2持仓占比为1.9%,配置系数0.26倍,均处于历史25%分位以下,其中证券和保险分别为0.6%和1.1%。
周期、地产链显著低配,后续随着“反内卷”继续开展,资金端低配叠加估值端处于底部的顺周期资产值得重视。钢铁、煤炭、石油石化、建材、建筑、房地产25Q2持仓占比均不足1%,房地产和建材配置系数分别为0.53和0.81仍然低配,其他几大行业不足0.5。
风险提示:1)公募基金仅为市场资金的一部分,不具有全面代表性;2)基金季报数据有时间滞后性;3)本文分析均以基金季报披露的前十大重仓股为口径,与基金全部重仓股相比存在一定误差。 机构: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 研究员:林丽梅/郝丹阳/刘雅婧/王胜/冯彧 日期:2025-07-23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