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四季报回顾:新发规模触底略升 加仓科技银行
公募基金仓位变动:主动偏股型基金仓位与上季度基本持平,港股继续获得加仓
2024 年四季度A股呈现横盘震荡态势,9 月底估值快速修复至均值附近后,投资者情绪逐渐回归理性,市场上涨节奏放缓;后续受国内基本面数据偏弱和外部美国大选等扰动,市场分歧加大,11 月上旬开始回调;12 月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前后,市场政策预期再度升温,推动市场震荡上涨。整体看,四季度上证指数略涨0.5%,偏大盘蓝筹的沪深300 下跌2.1%,成长风格出现分化,创业板指下跌1.5%而科创50 上涨13.4%,中小市值的中证1000 和中证2000分别上涨4.4%和8.4%,中证红利回调2.1%。在此背景下,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单季度收益率中位数为-2.4%,较上季度明显回落。
公募基金资产规模持续扩张,权益资产占比下降,债券资产占比重回高位。四季度公募基金整体资产规模继续小幅扩张,资产总值由上季度的34.5 万亿元升至34.8 万亿元。其中,股票资产规模小幅收缩,从上季度的7 万亿元降至6.8 万亿元,股票占资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季度下降1 个百分点至19.5%;债券资产占比则较上季度大幅上升5 个百分点至54.2%。
主动偏股型基金股票仓位与上季度基本持平;新发基金规模触底略升,存量净赎回规模明显扩大。主动偏股型基金规模下降,资产总值由上季度的2.8 万亿元降至2.6 万亿元,股票资产仓位86.8%,与三季度基本持平。从资金供给来看,我们通过基金份额和区间净值数据估算,四季度主动偏股型基金净赎回规模1875 亿元,较三季度上升超1000 亿元。新成立基金方面,新发主动偏股型基金158 亿份,较三季度的阶段性低点有所回升。港股方面,四季度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分别回调5.1%、6%,可投资港股的主动偏股型基金的港股配置比例从三季度的20.3%提升至22.7%。
重仓股配置特征:持股集中度回落;TMT和银行加仓,有色金属和消费减仓1) 龙头公司持股集中度略降。主动偏股型基金重仓前100 公司重仓市值占比由57.4%略降至56.8%,重仓前50 市值占比由51.5%回落至44.1%。从四季度重仓持股的变动看,寒武纪、中兴通讯和中芯国际持仓规模上升较多,中际旭创、阳光电源和贵州茅台持仓规模下降较多;港股的小米集团获加仓较多,美团减仓较多。从持仓市值看,截至四季度末A股的宁德时代、贵州茅台和美的集团等持仓较多,港股的腾讯控股和美团持仓较多。
2) 科创板仓位上升,创业板和主板仓位下降。主板四季度重仓仓位由三季度的68.5%继续下降至67.7%。成长风格配置仓位回升但所分化,科创板重仓仓位继续上升2.6 个百分点至13.2%,超配约6 个百分点;但创业板仓位回落1.9个百分点至18.9%,超配1.7 个百分点;北交所四季度重仓仓位0.2%,有所上升。
3) 加仓电子、银行及汽车等行业,减仓有色金属、医药生物及食品饮料。加仓行业方面,上季度减仓较多、行业景气度上行趋势进一步确认的电子获加仓最多,仓位较上季度上升3 个百分点,细分领域的半导体、元件和消费电子仓位上升较多;AI产业趋势催化下,计算机和传媒也分别获加仓0.6 和0.1 个百分点;在化债、降息降准等政策利好下,盈利稳定并具有高股息逻辑的银行仓位也较上季度上升1 个百分点;以旧换新政策推动下业绩有望改善的汽车和机械设备分别获加仓0.6 和0.5 个百分点,特别是汽车零部件和通用设备加仓较多;受供给侧预期持续改善影响,电力设备仓位继续提升0.5 个百分点,其中电池加仓较多;钢铁、建筑装饰和商贸零售也均获加仓约0.2 个百分点。
减仓行业方面,PPI降幅有所扩大,中上游能源原材料行业价格承压,有色金属获减仓最多,仓位较上季度下降1.6个百分点,细分行业里的工业金属减仓较多;煤炭、基础化工和石油石化的仓位也分别下降0.4、0.3 和0.1 个百分点;内需仍待提振,大消费领域的医药生物和食品饮料仓位分别下降1.2 和0.9 个百分点,其中减仓部分主要来自白酒和医疗器械;大金融板块的非银金融和房地产分别减仓0.6 和0.4 个百分点;TMT板块分化持续,通信仓位下降0.6 个百分点;公用事业也获减仓0.3 个百分点。
4) 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科创和专精特新仓位上升,高股息主题仓位下降。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专精特新主题仓位较上季度分别上升1.3/1.1/0.9/0.2 个百分点至4.7%/9.3%/29.6%/5.2%;电信、建筑、石油石化、煤炭和银行等五个行业大型央企仓位由2.5%上升至2.8%;高股息主题仓位本季度下降0.1 个百分点至5.6%。
5) 赛道方面,半导体、新能源车产业链、消费电子和创新药仓位上升。我们梳理的半导体、创新药、新能源汽车链、光伏风电、军工、消费电子和酒类等赛道,覆盖约400 家上市公司,公募重仓持股比例由上季度41.1%上升至42.1%。
其中,半导体加仓最多,仓位提升2 个百分点;新能源车产业链/消费电子/创新药的仓位也分别上升0.5/0.2/0.1 个百分点;军工/光伏风电/酒仓位分别下降0.1/0.4/1.2 个百分点。
公募ETF基金:资产规模再创新高,股票型ETF继续扩张公募ETF资产规模继续扩张但速度放缓,资产总值由上季度的4.5 万亿元升至4.7 万亿元,其中股票资产占比从68.4%回落至67.9%。股票型ETF资产总值略升0.1 万亿元至2.8 万亿元,环比增速也有所下降,但规模已超过主动偏股型基金。其中,宽基指数ETF资产总值2.1 万亿元与上季度持平;主题指数ETF较上季度提升0.1 万亿元,是股票型ETF资产扩张的主要来源。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等主题指数ETF规模扩张较多。
下一阶段操作建议:关注政策受益领域
从公募持仓来看,股票持仓占比变化不大,而货币宽松和利率下行影响,债券持仓占比再度回升。结构上,以电子、计算机等为代表的科技板块再获青睐,电力设备等新能源板块的仓位继续小幅回升,受政策利好与高股息逻辑支持的银行加仓也较多;消费和上游资源品领域的有色金属、医药生物和食品饮料等仓位下降较多。
2025 年1 月以来,在外部不确定性扰动担忧及内部政策落地效果待验证的背景下,投资者情绪偏谨慎,A股市场以震荡消化为主。展望后市,特朗普就任后的对华关税等政策落地,短期可能仍对投资者风险偏好产生冲击,但一定程度也代表了外部不确定性的释放;与此同时,我国稳增长、稳市场、稳预期相关政策也在加强,近期国新办会议上多部委表态实质性落实中长期资金入市,其中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1,长期资金入市尤其是对公募的配置指引有助于活跃A股资金面。我们认为,短期市场交易主线或仍以国内政策预期为主,市场可能延续波动态势;中长期表现则取决于政策能否最终扭转低通胀环境、改善投资者预期。行业方面,国产替代的科技、顺周期内需等相关板块可能出现积极变化。
A 股周度市场回顾(2025 年1 月20 日至1 月24 日)市场表现:市场企稳反弹,各行业普涨。本周A 股市场震荡反弹,整周来看,上证指数累计上涨0.3%,偏大盘蓝筹的沪深300 上涨0.5%,偏成长风格的创业板指和科创50 分别上涨2.6%和0.9%,中证红利下跌0.2%。成交层面,日均成交额维持在1.2 万亿元左右。行业层面,通信、电子和计算机领涨,石油石化、食品饮料和煤炭领跌。
近期关注以下进展:1)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实施方案落地。1 月22 日,中央金融办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2,引导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提出提升险资A 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优化社保及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提高企业年金市场化投资运作水平、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等五方面主要措施。1 月23 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3,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公募基金持有A 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 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 股,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在2025 年上半年落实到位,规模不低于1000 亿元,对社保等的发展也提出了针对性改革举措。本次制度方案是继2024 年9 月26 日《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后,进一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行动细则,有助于推动中长期增量资金入市,优化A 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2)上市公司2024 年A 股业绩预告陆续披露。截至1月25 日,A 股上市公司 2024 年业绩预告披露率超50%,其中业绩向好预告的公司占比约33%,已披露预告公司的盈利同比下降23.6%,业绩预告有改善预期的行业和个股有望受到投资者关注。3)商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5 年度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4。明确自2025 年1 月1 日起,延续执行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政策,对个人消费者交售报废老旧电动自行车并换购合格新车的,给予以旧换新补贴。4)1 月24 日,国新办就保障春节市场供应、促进节日消费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5,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称,2025 年将协同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推出更多务实有效的政策举措。提出要培育新型消费,增强消费动能,推进银发经济、冰雪经济,推动“人工智能+消费”等。5)海外方面,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于当地时间1 月20 日宣誓就职,并在上任当日签署多项行政命令,涵盖国家能源紧急状态、移民和贸易等领域,未对对华关税问题发表具体评论。但翌日特朗普表示,美国政府正考虑从2 月1 日起对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10%关税,作为对芬太尼流入美国的回应。本周五,日央行如期加息25 基点至0.5%,为2024 年3 月加息周期以来的第三次,也是日本十八年来最大幅度加息。
行业配置:1)基本面稳定、具备分红能力和意愿的高股息板块,重点关注分子端具备提升分红潜力的自下而上机会。2)前期领涨的出口&出海领域以及全球定价资源品,需要跟踪景气度变化进行自下而上配置。3)行业预期有望改善、具备较高业绩弹性的领域,如电子半导体、锂电等新能源板块,公用事业的改革和涨价预期也值得关注。
近期关注:1)国内经济数据;2)稳增长政策进展以及落实效果;3)海外宏观政策和地缘局势。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