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资产管理发展趋势报告:破局与重构——大资管再造竞争力
150万亿大资管扫描:
险资、公募破30万亿,信托规模大增
2024年末,中国大资管总规模站上150万亿元的高峰。
150万亿元是各个资管子行业的加总,其中包含资管子行业中的交叉金融部分,可能高于实际资管规模。但在银行存款利率走低、禁止银行“手工补息”、规范同业存款的背景下,2024年确实是“金融脱媒”迹象较为明显的一年,包括银行理财、信托、公募基金、保险这四个资管子行业均呈现规模两位数增长。
翻开资管行业的历史卷轴:2004年银行理财“横空出世”,这是中国资管业划时代的变化;
2011年开始银信合作兴起,信托业迈入大发展时期;2012年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规模激增;2013年天弘基金联手支付宝推出余额宝,互联网公司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布局线上渠道;2015年的“股灾”暴露了场外配资、结构化资管计划加剧市场波动等乱象,“伞形信托”被叫停;2018年多部门联合发布“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行业清理影子银行、正本清源,打破刚兑、禁止资金池、限制期限错配,大资管回归同一起跑线;2019年起至今理财子公司陆续呱呱落地,清洁起步,构成资管行业合规发展新势力;到2024年末,银行理财净值化率98%,非标资产基本出清,大资管行业从野蛮生长逐步走向规范、透明、合规。
但资管新规之前银行理财“资金池”“资产池”的做法仍有一定的惯性,作为与行业共同成长的观察者,21世纪资管研究院也发现,银行理财自2022年两轮股债大跌导致规模萎缩以来,屡次通过多种渠道来扭曲资管新规的初衷甚至“伪造净值曲线”,也就是所谓的“魔法”:例如通过保险资管获得高息存款、通过信托收盘价打造私募债稳定净值、通过不断新发小产品做高收益“打榜”募集资金、通过选择性披露产品过往业绩误导投资者、自建估值模型套用在不能使用摊余成本法的资产上以平滑净值……监管在发现此类迹象后均要求行业进行整改,但根源尚未去除——资管机构“规模情结”根深蒂固,已成思维定势,一时间难以切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策略和机构管理模式。
呼吁“反内卷”,呼唤“高质量发展”,应当是2025年银行理财乃至大资管行业的主基调。
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证监会走在前面。2024年起,证监会已经发布多份监管文件以加强资本市场监管、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促进市场稳定,比如去年推动“国九条”落地、规范证券交易佣金收取行为,2025年5月推出《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督促基金行业机构牢固树立以投资者最佳利益为核心的经营理念,并贯穿于公司治理、产品发行、投资运作、考核机制等基金运营管理全链条、各环节。金监总局于2025年3月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要求代销机构严格落实KYC(了解你的客户),防范代销业务风险;总局也于同年5月起草《银行保险机构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旨在统一信托、理财、保险资管产品的信披标准,提升透明度,保护投资者权益。
再看资管业目前的市场主体。截至2025年6月末,开展银行理财业务的银行有194家,理财子公司32家,保险资管公司36家,信托公司65家,开展券商资管业务的公司147家,公募基金公司149家,社会私募19756家。
本文选择规模与份额、资产配置、报酬及收益率三大维度,将各类资管机构的数据进行综合对比,试图勾勒出近十年大资管生态变迁图谱。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