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帕金森病诊疗行业跟踪:“检出即晚期”与“治疗预后不佳”的破局曙光
Q1: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不同病程患者治疗用药有何不同?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于老年群体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特有症状包含药物治疗中的“剂末现象”以及“开关现象”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由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化、纹状体多巴胺减少和神经元内异常蛋白聚集形成路易小体等病理症状引发的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表观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强直、运动迟缓和步态异常等。
帕金森患者发病的特有症状包含“剂末现象”和“开关现象”。“剂末现象”指患者进行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每次用药的有效时间逐渐缩短,症状的缓解与加重随血药浓度发生规律性波动的现象。“开关现象”多发生于患者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3-5年后,是一种难以预测的药效波动现象,“关期”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肢体僵直和运动障碍,“开期”指在未接受任何形式治疗的情况下,运动功能突然恢复正常。
Hoehn-Yahr分级是临床常用的评估方法,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将患者分为5级,其中将1-2.5级患者定义为早期,3-5级患者定义为中晚期。
早期患者治疗
早期患者临床多采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MAO-B抑制剂、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Inhibitor,COMTI)、抗胆碱能药物等进行疾病修饰治疗。
病情评估分级
中晚期患者治疗
中晚期患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对于存在运动并发症的患者治疗用药主要涉及剂型更换和疗程调整,对于存在非运动症状患者的治疗主要包含治疗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异常(Rapid Eye MovementSleep Behavior Disorder, RBD)的氯硝西泮、治疗伴随疼痛症状的对乙酰氨基酚和非甾体抗炎药、辅助恢复自主神经功能的屈西多巴和多潘立酮及治疗精神及认知障碍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