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2025年11月月报:理财2026年转型的十个判断
核心观点
继9月银行理财规模收缩后,10月迎来四季度恢复增长阶段。结合普益数据,月末理财产品存量规模31.6万亿元,环比上月增加0.8万亿元,考虑到部分产品净值披露遗漏等原因,我们估计实际银行理财规模又恢复到近33万亿元高位。
当下银行理财面临规模增长和业务合规创新的权衡。一方面,出于维持净息差的综合考虑,银行重视中间业务收入,从“卷表内规模”到“卷财富中收”导致银行理财规模诉求仍然较强,另一方面,“规模情结”下理财公司不正当竞争做法迭出,部分理财子公司持续研发出新的“套利手法”,包括前期已被叫停的平滑信托、理财壳产品“打榜”、收盘价估值、自建估值模型等绕开“资管新规”的操作模式;也包括最近21世纪等财经媒体报道的“超级货币”、专户T-1估值等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违背了资管新规的导向,也会导致新老投资者之间的不公平。
银行理财的转型在持续,结合宏观环境、资产配置轮动、监管导向、居民财富等现实情况,我们对2026年的银行理财有如下十个判断:
第一,居民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宏观背景下,银行理财规模有望保持稳定增长。预计2026年规模将提升至35-36万亿元。低利率环境推动居民资产从传统储蓄向净值化理财产品迁移,成为规模扩张的核心动力。
第二,行业将更加注重场景化产品布局,围绕用户全周期需求打造爆款模式。短期聚焦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流动性与收益优化,中长期则重点拓展教育储备、养老规划等场景,以特色功能增强客户黏性。
第三,随着监管对存款手工补息的规范,企业客户对标准化理财产品的需求逐步显现。理财机构可针对企业资金流动性管理需求,开发期限灵活、收益稳健的专属产品,开辟新的业务增长点。
第四,纯债型理财产品在理财体系中继续扮演压舱石角色,规模预计逐步企稳。产品策略上将继续保持一定比例的存款配置以控制波动,同时适度增加定开型产品架构,平衡流动性与收益增强。
第五,多资产策略将成为理财业务重要的增量方向。通过在固收基础上配置权益、衍生品等资产,在控制整体波动的前提下拓宽收益来源,契合客户对低波稳健产品的需求。
第六,理财资金对ETF品类的配置意愿将持续增强,重点覆盖信用债ETF、股债混合型ETF等品种。这类工具化产品具有高透明度、低费率及良好流动性的特点,交易和配置皆可,便于进行大类资产配置。
第七,除传统权益资产外,理财资金将进一步拓展多元化投资边界。跨境资产、可转债、公募REITs、贵金属及商品等另类资产将逐步纳入配置范围,助力分散风险并捕捉跨市场机会。
第八,理财机构将加大与公募基金等机构的合作,通过委外、投顾等形式引入主动管理能力。此举既可弥补自身在权益、衍生品等领域的投研短板,也能提升整体资产配置效率。
第九,理财子公司牌照准入有望进一步放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城商行、农商行将迎来设立机会。这将促进区域理财市场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的均衡性和普惠性。
第十,部分理财子公司将继续新设设立专业子公司(即“理财孙公司”)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这类机构借鉴海外运作经验,可聚焦多资产配置、财富投顾等专业领域,形成特色化能力,推动行业向精细化、专业化方向演进。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货币政策超预期变化、政策监管风险。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