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瞰系列:春节假期商圈及文旅大数据观察-文商旅协同促进消费回暖 假日经济多点开花
春节人员流动量创历史新高,旅游消费全面回暖春节受“非遗Buff”加持,国内居民出行及国际游客入境游火热,展现旅游市场新活力。外国人出入境人次同比增长22.9%,彰显中国春节文化国际影响力。出行人群中80后与90后占比近半数,展现消费主力对旅游出行及文化体验的兴趣与追求。
空铁联运服务升级,激发长距离出行意愿
2025年春节假期,深圳宝安机场、成都天府机场、北京大兴机场等空铁联运机场旅客量指数高企,彰显出游热情高涨。成都天府机场的省外旅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及上海虹桥机场的市外旅客均过半,凸显长距离出行需求的旺盛。空铁联运服务的持续升级,不仅拓宽了旅客出行选择,更激发了出游意愿,进而推动出游人数与旅游消费的双重增长。未来,随着服务的不断深入,空铁联运将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高线城市强者恒强,低线城市或凭非遗活动焕新机高线城市作为经济及文化中心,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区域人流集中,仍然是热门出游目的地,呈现“强者恒强”的态势,其中重庆市位居榜首。与此同时,周口、阜阳、茂名等三四线城市在春节假期的游客量指数显著增长,或因非遗文化体验、北赏雪南避寒等特色资源成功“出圈”,反映出春节假期人口流动的多元化以及下沉市场消费的升温。
文旅活跃带动商圈客流增长,吸客留客能力双提升2025年春节假期,文商旅结合驱动客流增长的模式再次得到印证。一线城市出现本地居民+外地游客的“双核吸力效应”。广州北京路、广州大天河的省内游客占比较高,展现出较强的本地人流集聚能力。而长沙黄兴路与重庆解放碑,吸引了较高比例的外地游客,体现了跨省流动促进商圈繁荣的“溢出效应”。数据表明,无论是高本地连接度的商圈还是强外地吸引力的商圈,均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文商旅联动,以文旅带商圈,或将是未来提升商圈活力、促进消费增长的关键路径。
中心城市商圈人流领跑,特色商场聚客力彰显
2025年春节假期,部分中心城市的热门商圈凭借地理优势与集聚效应,持续吸引大量人流。如广州的北京路、长沙的黄兴路、上海的人民广场/南京东路等核心商圈,凭借便利的交通和高密度商业环境,人流量居全国前列。
同时,特色商场正成为吸引人群的关键增长引擎。如广州正佳广场,通过旅游与零售的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成功吸引游客;苏州中心商场则凭借其“站城一体”的独特设计,实现城市流动人群与商业氛围的联动,成为连接城市内外的交通枢纽与商业地标。
商旅综合体成为游客城市消费和文化体验重要载体2025年春节假期,一线城市热门商场成为游客“打卡”的旅游景点。例如,长沙国际金融中心与重庆来福士广场通过独特的外观设计,屋顶花园、水晶连廊等景观设置,省外游客占比达到70%,充分发挥商旅联动的辐射作用。商旅综合体已成为春节期间城市消费和文化体验的重要载体,或将进一步引领商场与文旅联动的复合场景趋势。
出行服务及娱乐需求旺盛,假日经济多点开花
2025年春节,小程序访问数据揭示人口流动下数字化消费趋势。航班服务类小程序UV指数的同比增长,反映返乡与旅游叠加效应及用户对出行信息的日益关注。超市购物类小程序UV指数的增长,不仅折射出春节期间线上购物需求的持续旺盛,更体现了消费者对便捷购物体验与高品质商品组合的双重追求。线上视频、线下观影的小程序热度,或与2025年春节档电影的高关注度相关。
文化认同和沉浸式体验驱动博物馆人流与热度双高2025年春节期间,博物馆游持续升温,成为假期文化游的重要选择。人流量Top10的博物馆涵盖历史、民俗与艺术等丰富类别,展现了游客对于多元文化的体验需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40余款精美文创,以文化促消费,引发消费者关注;南京博物院开展了281场 “在南博过大年”系列活动,与精品大展点面结合,舆情声量较高。
深度文化体验已成为春节期间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博物馆在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为城市文旅经济注入了新动能。
春节假期国内沿海城市游客增长明显
2025年春节假期,国内沿海城市游客同比增长明显。青岛、大连、宁波等地客流同比增长近三成。汕头、北海、三亚、湛江等三四线沿海城市客流同比增长。国内沿海城市得益于更安全的旅行环境及多样化的自然与城市体验需求,吸引力迅速提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