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双周报:1月社融信贷开门红,个人住房贷款同比多增

股票资讯 阅读:21 2025-02-21 17:06:08 评论:0

  投资要点:

  行情回顾:截至2025年2月20日,近两周银行、证券、保险指数涨跌幅分别+2.26%、+1.30%、+0.56%,同期沪深300指数+2.24%。在申万31个行业中,银行和非银板块涨跌幅分别排名第20、23位。各子板块中,工商银行(+5.83%)、信达证券(+19.73%)、中国平安(+1.05%)表现最好。

  周观点:银行:央行公布1月社融数据与金融数据,主要看点如下:一是社融增长总量超预期。2025年1月社融存量增速8%,环比持平。新增社融7.06万亿,高于预期6.58万亿,同比多增5833亿元。社融口径下人民币贷款和政府债券是主要支撑。二是信贷开门红,房贷表现亮眼。1月信贷同比多增2100亿元,可能与今年春节提前至1月,项目进度款支付、员工奖金发放等节前资金需求提前释放,以及银行开门红发力有关。居民贷款短期和中长期整体均弱于去年同期,但房贷表现亮眼。个人住房贷款新增2447亿元,同比多增1519亿元,或为楼市止跌回稳的积极迹象。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1月1日至27日,全国30城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4%,20城二手商品住宅成交套数同比增长19%,为按揭贷款回暖提供支撑。企业端中长期贷款转为同比多增,地方债置换的影响或已消退;票据冲量现象明显,企业融资需求仍有待提振。总体来看,1月社融数据整体好于预期,开门红成色足,但可能与春节错位效应有关,仍需继续跟踪信贷需求复苏的趋势与可持续性。中长期而言,今年1月新“国九条”正式实施,在资本市场审美重塑过程中,低利率环境下银行的红利逻辑仍是确定性较强的布局方向。待经济好转获得数据的进一步验证,银行主线或将从“高股息”逻辑切换至“基本面复苏”逻辑。

  证券:近期,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规模和比例指标,每年将为资本市场带来万亿元以上的增量资金,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支持。除此以外,通过引导上市公司加大股份回购力度、落实分红政策等举措将提升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投资价值,营造良好的市场生态。随着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场,市场活跃度将显著提升,投资者的交易需求增加,证券经纪业务有望受益。前期随着新“国九条”及配套政策的出台,资本市场活跃度大幅提升,多家券商2024年业绩快报预喜,部分券商自营投资业务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收入大幅增加;财富管理业务也快速响应市场行情,实现全年收入增长,基本面改善叠加政策定调积极,证券行业的业绩与估值有望实现提升共振。

  保险:近期,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将抓紧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春节前批复500亿元投资股市。在现有基础上,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投资规模和实际比例,其中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险资入市有望为资本市场注入大规模长期稳定的增量资金显著改善市场资金的流动性状况,同时充裕的资金供应将对市场行情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有效激发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增强市场的活力与韧性,为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于险企本身而言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不仅是政策引导的重要方向,更是险企实现稳健运营、谋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必然需求。随着长端利率持续下行,险资固收投资收益难以覆盖负债端成本,增加权益类投资,优化资产配置结构,有助于提升险企整体的投资收益水平,减轻利差损的压力。在新金融工具准则下,若险企直接投资权益市场,更多权益类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利润表对权益市场波动更为敏感。为了避免利润波动过大,保险公司或更倾向于配置波动率较小、分红稳定且估值合理的资产,并将其计入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中,分红计入利润表。随着中长期入市的卡点堵点进一步打通,险资中长期资金入市步伐有望加速,增配银行等高股息板块并将其计入FVOCI的趋势或将持续并增强。

  投资建议。银行:建议关注成都银行(601838)、宁波银行(002142)杭州银行(600926)、常熟银行(601128)、招商银行(600036)、农业银行(601288)、中国银行(601988)、工商银行(601398)和中信银行(601998)。保险:中国太保(601601),中国平安(601318),中国人寿(601628),新华保险(601336)。证券:浙商证券(601878)国联证券(601456)、方正证券(601901)、中国银河(601881)、中信证券(600030)、华泰证券(601688)、国泰君安(601211)。

  风险提示:经济复苏不及预期的风险;银行资产质量承压的风险;代理人流失超预期、产能提升不及预期的风险;长端利率快速下行导致资产端投资收益率超预期下滑的风险等。


东莞证券 吴晓彤
声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