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预算:财政制度改革进程与影响
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心。1949 年以来,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1978 年以前:实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相应的形成了“高度集中、统收统支”预算编制模式。2)1978—1998 年:恢复预算编制,同时对传统的预算制度进行改革,并初次对“零基预算”进行了尝试。3)1999—2012 年:以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预算改革为核心,预算体系逐步完善,政府职能逐步清晰。4)2013 年至今:按照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要求深化和完善政府预算,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包括进一步完善预算立法、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其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内容。
零基预算是一种预算编制理念,强调在编制预算时“从零开始”、不以上一年度本部门或本地区的预算金额为基础进行调整,而是重新核定每个项目的重要性,综合评估支出项目的轻重缓急,并由此划拨年度预算资金。但在实践中,零基预算可以和绩效预算管理可以互为补充,共同发挥作用。
零基预算的核心是打破预算基数,然而,打破预算基数实际上意味着调整过往的支出结构、同时还需配套相应的事前和事后评估机制。首先,零基预算改革有利于打破支出固化格局。其次,零基预算改革进一步完善了“二上二下”的预算编制程序。最后,零基预算改革有利于盘活低效的预算资金,提高资金使用和预算执行效率。
2014 年以来,新一轮零基预算改革试点已经在国内各地区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已有9 个省份的16 个省以下行政区开展了零基预算试点。在省级或全省层面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广东、陕西、河南、广西、安徽等5 个省份和天津1 个直辖市。率先实施“零基预算”改革的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取消不合理项目、回收存量资金、将资金重新安排至重要领域等。
预计 2025 年零基预算改革的覆盖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短期来看,2023 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总规模为27.5 万亿,2024 年一般公共预算的计划支出规模为28.5 万亿,从各地区的情况来看,零基预算改革普遍能产生10%以上的预算支出规模削减。假设在全国层面的支出核减率为5%~10%,则能相应盘活1.4~2.9 万亿的财政资金。长期来看,随着零基预算改革的实行,能够盘活的存量资金规模大概率有所递减,但对支出效率的提振将提升长期中的财政乘数,进而强化财政逆周期调节政策的有效性。
风险提示:数据收集、测算有误差。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