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点评:以旧换新政策明朗,刺激效果将超过2024年
事项: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大2025年加大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平安观点:
乘用车:报废补贴覆盖的旧车范围较2024年增加1000万台左右。2025年乘用车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将国四标准实施后首年的燃油乘用车纳入报废补贴的旧车范围,据乘联会零售数据显示,国四标准实施首年的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1409万台,我们测算2025年符合乘用车报废补贴标准的老旧乘用车保有量在2500万台左右,即:24年符合报废更新补贴保有量-24年报废更新申请量+国四实施首年乘用车销量。(根据机动车上险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符合24年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老旧乘用车保有量约为1454.5万台,商务部数据统计2024年汽车报废更新超过290万台)
商用车:营运货车补贴范围相比24年扩大一倍以上,新能源公交补贴力度加大以提振置换率。24年商用车以旧换新政策效果弱于乘用。货车补贴力度不变,补贴范围扩大至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车(2024年为国三及以下),根据卡车之家数据,国四重卡保有量超过80万台(预计实际有效保有量预计在50-60万台),国三重卡保有量超过40万台(实际有效保有量预计20-30万台),25年重卡补贴范围相较24年扩大一倍。新能源公交方面,我们在24年7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以旧换新加码,新能源公交置换需求有望爆发》中指出:可替换的老旧新能源公交基数较大(据中客网,2016~2018年新能源公交销量合计约为26万台,但2023年新能源公交仅销售3.5万台),此次新能源公交补贴金额由2024年的6万元提高至8万元,政策加码有望提高新能源公交的置换率。
中央支持比例与2024年相同,资金规模相比2024年有大幅增加。《通知》指出,将直接向地方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包含汽车、家电、数码产品、家装消费品在内的消费品以旧换新,央地承担比例与2024年一致。在资金规模方面,2024年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资金规模为1500亿元,发改委表示,2025年用于支持“两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总规模比2024年有大幅增加,具体金额将于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公布。
2025政策出台时间早、覆盖范围更广,刺激效果有望超2024年。根据商务部数据,2024年汽车报废更新超过290万台(报废更新率约为20%,报废更新率=报废更新量/符合报废补贴的保有量),置换更新超过370万台,以旧换新政策对2024年汽车消费刺激效果显著,尤其是置换更新补贴效果更佳。2024年报废更新在7月份加大力度,地方置换政策从9月份才大规模实施,2025政策出台时间早,补贴范围扩大,政策实施时间长于2024年。
乘用车、重卡、新能源公交以旧换新弹性测算:
乘用车方面,考虑到2025年政策刺激时间更长,我们假设2025年报废更新率提高至30%(根据上文测算,2024年报废更新率约为20%),则2025年乘用车报废更新有望达到750万台(即符合报废标准的车辆基数?报废更新率),2024年地方置换更新于9月全面实施(置换更新量370万台),假设2025年地方置换更新政策覆盖全年,则受益地方置换政策的汽车需求规模有望达1000万台,即受益于“两新”政策的乘用车销量规模合计为1750万台。此外,2025年是新能源乘用车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最后一年,多重政策叠加有利于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释放。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徐长明在2024年12月上旬的公开演讲《汽车市场总量与结构变化》中的估计,2024年政策拉动汽车消费150万台,这相当于商务部给出的享受到补贴政策的车辆规模的23%(150万台/660万台),假设2025年有20%的汽车消费是因政策而驱动,则2025年的报废更新及置换更新政策将拉动汽车消费350万台。
重卡方面,国四重卡有效保有量约50万台以上,假设报废更新率30%,则2025年重卡报废更新量可达15万台。新能源公交方面,符合补贴政策的新能源公交基数较大,理论上新能源公交报废更新带来的弹性更大,但公交的采购方为地方政府,目前看公交更新意愿仍不高,2025年政策对新能源公交补贴提高了2万元/台,有望提振地方政府公交报废更新率。
投资建议: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明确早,这使得政策有效时长明显高于2024年,且政策扩大了补贴实施范围,增加了新能源公交的补贴额度。我们判断2025年政策对汽车销量的拉动效果强于2024年,叠加新能源车购置税政策,看好多重政策叠加下的新能源汽车刺激效果,推荐赛力斯、理想汽车、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小鹏汽车、长安汽车、比亚迪,建议关注小米集团、零跑汽车。商用车方面,看好营运货车扩大补贴范围以及新能源公交增加补贴力度后的效果,推荐宇通客车、潍柴动力、建议关注中国重汽。
风险提示:1)政策落地后,实施刺激效果不达预期;2)地方政府置换更新补贴推出时间、覆盖时长不确定导致政策力度有不确定性;3)居民收入预期降低,不利于汽车消费需求释放;4)汽车行业价格战持续,潜在购车消费者观望情绪较高。
本站内容源自互联网,如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不提供任何金融服务,站内链接均来自开放网络,本站力求但不保证数据的完全准确,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责任均与本站无关,请自行识别判断,谨慎投资。